减负增效是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优化作业设计的根本原则。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增强作业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必须遵循减负增效原则进行作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实施课堂作业 在课堂中增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遵循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教材中的相关作业设计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部分教师在教材内容基础上,额外设置了诸多其他语文作业。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智力尚未全面发展,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作业。这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写作业的兴趣,即使完成作业,也多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导致作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当堂作业的设计形式则有助于提升作业质量,所谓当堂作业,即指在课堂上实施的语文作业。
每节语文课均有课时限制,教师必须严格控制课堂作业的时间,比如限时5至10分钟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具体的当堂作业设计的内容可以为背诵、小练笔、朗读和习字册等。另外,在设计当堂作业时,教师需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可袖手旁观,而应该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情况进行审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从而达到增强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减少抄写作业 在减少中增效
生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主要以抄写作业为重点,但是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却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推广下,抄写作业已经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减少抄写作业,在减少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开展听写操作,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答案全对的学生可以不再进行课下的抄写作业任务,而针对出错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出错的词语进行抄写练习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丰富作业形式 在兴趣中增效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单一、枯燥、乏味的作业形式会逐步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效率自然也不理想。因此,为实现兴趣驱动下的作业设计高效性,教师需拓展作业形式,使学生摆脱“抄写、背诵”等单一作业模式,从而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