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师应成为教育契机的敏锐捕捉者,全面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积极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展各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特定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内容,紧扣幼儿兴趣点进行课程生成,进而推动幼儿发展的进程,并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有效学习的环境和活动。
做好倾听记录
在课程中,与幼儿共同探讨他们期望开展的活动内容,通过对话交流,将所倾听到语言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从中挖掘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进一步分析并捕捉他们内心需求的课程生成点,从而以支持幼儿的想法、疑问和思考的方式作出具体回应。
撰写教育笔记
深入探究幼儿的内心世界,通过课程故事、教学笔记、教师手记等叙事方式,从事幼儿教育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以幼儿的视角展现活动所引发的感知体验。同时,从幼儿的视角进行问题思考与分析。课程故事不仅有助于教师回顾和梳理课程实施的全程,更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反思、提炼和总结的产物。教师以课程故事的形式,客观记录课程实践中的生成活动,全方位展示课程事件,包括课程启动、目标设定、实施过程、实践评估等环节。这一过程既能激发教师对课程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也能在教师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提高教师生成回应策略
按照不同的课程内容,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采取相应生成活动回应策略:若生成的内容符合课程发展目标且能吸引大部分幼儿,便可按既定目标推进;若仅引发个别幼儿的兴趣,则顺应其个体发展进行个性化教学;若内容广受欢迎,可顺势开展关联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索。
从主题生成课程、预设生成相结合,到捕捉幼儿兴趣的生成课程,教师需把握教学活动中的契机,鼓励每一名幼儿积极参与。在主题开展前,进行梳理、挖掘兴趣点和发展目标,确保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师对生成和预设的掌控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开放性提问方式激发幼儿对问题的兴趣,使活动紧密围绕幼儿兴趣展开,进而推动活动层层深入。
为了真正了解幼儿的需求,教师必须深入探究幼儿的日常作息,关注他们的沟通交流,才能敏锐地发现其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方能真正打造出符合幼儿需求的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