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专刊·教苑拾萃

真正的“教”和“育”

市实验小学 孙翠丽

任何教育,都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用同理心去感受、引导他们,让教育真正的发挥“教”和“育”的作用。

去年,我为学生们上了一节主题为“鸣警钟勿忘国耻,悼念先烈砥砺前行”的教育队课。当让学生看日军侵占东北三省相关视频的时候,在我的讲解下,大部分学生发出感慨的声音。接着我又给学生们讲了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等的故事,当讲到赵一曼英勇牺牲前写信与孩子告别这一片段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声音是震颤的,但是这时候一个“噗呲”的笑声传来,“谁?”我顿时忍着怒火停下,低喝道:“出去!”教室内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能听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

晚上回到家,我随手拿起自己刚买的一本书,看到这样一句话:“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景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景根本就对不上号。”我顿时醒悟,也慢慢释怀,有的学生或许真的理解不了我所创设的情景,自己当时的冲动真的很不理智。没有融入彼此的情感,没有让学生从心里产生感情共鸣的一味灌输的教育,其收到的结果只能是强迫后的屈服,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和“育”的作用。

第二天,我向学生们真诚地道歉:“对不起,昨天老师情绪没控制好,因为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铭记我们国家的英雄,毕竟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时,教室里的沉寂和前一天的沉寂不同,我看到有几名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事后,一个学生向我道歉,并给我解释了当时的原因。我微笑着接受了他的道歉,并告诉他以后要注意,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教育不是一呼即应,用“搞定”“摆平”的手段去“收拾”“制服”学生,这种方式收到的只是暂时的效果。遇事时教师应该用平和的情绪去对待,并慢慢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让教育因为有了情怀而升华。

2024-03-12 市实验小学 孙翠丽 1 1 濮阳日报 c136664.html 1 真正的“教”和“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