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曹冲称象的“船”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吗?这是教师《曹冲称象》故事分享后,一个小女生提出的疑问。于是教师把问题再次抛给孩子,期待他们的脑洞大开时刻。“因为要称大象,所以我感觉应该是无篷船,就是船上没有篷子,我叫它无篷船。”“我觉得应该是帆船。”“可能是上面没有封顶,稍微大一点的木船。”“应该是战舰,战舰上还可以飞战机呢!”“是木筏吧,古代最早的船应该是木筏了。”
通过讨论,教师发现孩子们对船的种类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利用资源为幼儿搜集了各种船只的图片,有木筏和竹排、观赏旅游的画舫、乌篷船和邮轮,还有潜水艇、货轮和战舰等,在观察、讨论中丰富幼儿对船的认知。有了认识船的经验后,孩子们开始讨论:你说世界上有没有隐形的船呢?船体表面有没有保护膜或者盔甲呢?
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了《我是设计师》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并分享,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作品,并引导他们说:“这些图画都是平面的,如果能把作品立体呈现出来就好了。”于是,又一轮新的探究活动开始了。
在新的探究活动中,有的孩子用纸折叠出了帆船、轮船、乌篷船等,有的孩子用积木拼搭出了巨型轮船,有的在建构区搭出了长长的战舰,还有的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共同搭建了纸牌船等。教师把这些船只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让孩子们纷纷叙说自己设计的船的优点及功能。孩子们还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关于船的竞速和承重比赛,比赛精彩绝伦,赢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而输的孩子表示不服气,决定再设计出超级厉害的船进行比赛。
由故事中一个问题生成的活动,原本是个别孩子的需求,但通过教师的及时回应,有效提问、启发引导,变成了全体幼儿自主、自发地参与设计、准备、实施的生成活动。在生成及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的支持和引导。将幼儿有趣味性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他们的多维思考、亲身实践变成有意义的生成活动,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