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过去了,我依旧会回想起自己抵达濮阳的那个大雨滂沱的夏天午后。
那是2008年7月。对于一个喜欢舞文弄墨、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第一份工作就当记者更令人兴奋的了。想象中,键盘噼里啪啦声中,文章锦绣般织就,围观者无不啧啧赞叹,少年人的虚荣心简直可以起飞上天。
然而,当我到达濮阳日报社,眼前的场景却不免让人失望:办公楼并不高大、办公大厅也略显朴素。那些关于记者的高大上想象,仿佛瞬间被击得粉碎。
可入职不久的培训又重新激发起年轻人的雄心壮志。从导语设计到标题制作,从采访技巧到系列策划,老师们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生动的案例,让我从“新闻无学”的窠臼中跳了出来,体会出这份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里面大有学问。而老师们众多的新闻奖荣誉,也让我生出“少年人当如是”的向往。
培训过后,由报社领导带队,我们对各县区开展了系列采风。走过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我们对采访、对新闻有了更深的体悟:脚下沾满泥土,笔尖才会生动;采访越有深度,报道更有力度。
很荣幸,报社领导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足够的信任,让我们参与到《濮阳早报》的创刊工作中。我们采访中的不足,被指导老师一一指点;我们文章中的疏漏,也被编辑老师逐一完善。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龙都的大街小巷,仿佛肩负重大使命。
有人说,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如今想来,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当时却“只道是寻常”。还记得,我那时负责跑政法口,通讯员提供的往往是简要案情。可外人看来的“鸡零狗碎”,老师们却引导鼓励我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在细节描写上做文章。这样的刻意训练,内化为我的写作习惯,并让我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获益良多。
比起工作能力上的增益,情感上的羁绊更让人怀念。很多同事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热情、单纯、活泼,兴趣点往往高度重合,不管是业务上的探讨,还是业余的聚餐、K歌,我们的上空常常回荡着欢声笑语、流动着快活空气。领导也常常和我们打成一片,用“老哥”的身份给予我们生活关怀、人生点拨。
2010年4月,我离开濮阳,入职洛阳日报社;7年后又离开新闻行业,入职郑州的一家企业。时光荏苒,“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濮阳的朋友们也各有各的际遇,那些青春年少的日子已经远去,那时的少年也早已为人父母,“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总是别有一番的人生况味。
我常常想,人们之所以会怀念青春,更多的是怀念青春时的自己,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境、心境。两年同行、一生情缘,濮阳日报社给予的职业锤炼、情感抚慰,也与我的青春融为一体、引人怀念。
恰如上次重返故地时唱到的那样:只要我们曾经拥有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