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日,《濮阳日报》一创办,便成为我的良师。
我虽在中原油田工作,但我是濮阳人,对《濮阳日报》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期报纸到单位后,我便一字不落地阅读,特别是报纸上刊发的工作信息,让我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单位开展那么多活动,何不模仿着写出来呢?于是,我依葫芦画瓢,写出来一篇稿件送到濮阳日报社通联办公室。那时的报社在目前的华龙区政府对面。第一次投稿,我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几天后,队长拿着一张报纸满脸笑容地对我说:“小李,你写的稿子被《濮阳日报》采用了。”我从队长手中接过《濮阳日报》,内心激动万分。至此,我写稿便一发而不可收。
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每一期《濮阳日报》我都认真拜读,分析每一篇文章的特点,并汲取作者写作的精华。生活中,我时时事事留意搜集写作素材。中原油田井下团委开展帮教活动,针对青年思想上的模糊认识,采取谈心、演讲、互帮等多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将其写成稿件,并找到了濮阳日报社的黄晰编辑,她看后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稿件修改后第二天就刊发了。
还有一次,原中原油田总医院离退休管理站召开春节茶话会,曾参加抗美援朝的王树盈讲起他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我当时就被他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茶话会后,我与他交谈,了解了他参战前的情况、参战中难忘的经历、回国后的工作及退休后的生活。稿子写好后,送到了编辑部,编辑老师看后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几易其稿,《烽火烙就的记忆》被《濮阳日报》采用。这篇稿件刊发后,让我找到了写作的“金矿”。我采访了很多老同志,写了近百篇人物传记,有50余篇回忆录分别被《濮阳日报》《濮阳早报》采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看过阅兵仪式后,我的父亲心情格外激动。为此,我写了一篇《父亲的幸福感》。这篇文章虽然立意很好,但所写父亲种地不交农业税、还给补贴一事,显得单薄,不足以把父亲的幸福感表达出来。报社的袁冰洁老师提出这篇文章立意很好,但需要补充内容。《父亲的幸福感》虽然没能发表,但我仔细对照袁冰洁老师修改的稿子发现,一篇短文他修改了20余处。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我与袁冰洁老师成了好友。
随着在《濮阳日报》发稿的增多,我有了一定的名气,被单位誉为“笔杆子”,岗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工人转为单位的新闻干事,后聘为副科、正科。我的进步离不开《濮阳日报》,是《濮阳日报》成就了我,《濮阳日报》是我的良师,让我终身受益。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仍坚持阅读《濮阳日报》,仍坚持为《濮阳日报》写稿。
《濮阳日报》,我师,我友,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