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1个市级未保中心、5个县级未保中心、89个乡级未保站、366个社区“儿童之家”和1000个村未保室……近年来,我市致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水平,通过构建“四级服务网络”、打造“四个中心”、落实“五有建设标准”和创建“六个平台”,形成了一套全面、高效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超过67万名未成年人受益于这一体系的关怀与保护。
“四个中心”引领联动
围绕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统筹协调、督促指导、联建联动、增能服务的功能定位,我市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左右联动、指导监管、综合培训“四种职能”,精心打造了“四个中心”。
协调联动中心。联动团委、妇联、教育、司法等单位,按职责分工实施“双百”工程,即每年落实100件以“护童成长·点亮心灯”为主体的未保实事,举办100场儿童福利和“未保政策宣讲进村(居)”宣讲活动,开展权益保护和救助。指导监管中心。发挥牵头引领作用,将未保工作纳入妇女儿童五年发展纲要、“十四五”发展规划、平安濮阳建设考核体系。信息调度中心。细化职责、量化标准,实现救助申请平台化管理,问题咨询精准化反馈,救助帮扶便捷化链接,基层数据动态化掌控,基本信息智能化报送;依法运行市未保热线,提供诉求早发现、问题早分析、矛盾早化解、权益早维护等服务。业务培训中心。制订儿童福利和未保业务培训、赋能提升计划,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五有阵地”保障全面
为加强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市依据承接、转办、落实保护措施的职能要求,全面推动“五有阵地”建设,即确保乡镇(街道)未保站拥有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的全方位保障。
有效整合资源,按照“双站同建双推”模式,同步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和未保站,综合考量行政办公区、咨询服务区、信息服务区设置,合署建立个案、活动、应急值班等功能室,统一配置办公设备;选派一批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人员,担任基层儿童干部,担负未保职责;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监测预防,落实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制度;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开展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家庭探视巡防、心理健康关爱、安全教育、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活动等,用心用情用力为留守困境儿童筑建舒心、暖心、安心的幸福乐园,用爱心和温暖点亮心灯、照亮未来。
“六个平台”提升效能
为进一步优化县级未保中心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我市围绕承上启下、联络沟通、联建联动、协调服务等核心工作内容,精心搭建临时监护、个案会商、便捷救助、基层赋能、宣传引导、社工服务“六个平台”,以期形成更加全面、高效、专业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搭建监护平台。开展临时监护支持服务,理顺政府监护、委托照料等机制,强化兜底保障服务。搭建会商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制订部门间共商共治个案帮扶措施,解决困境儿童“急难愁盼”问题。搭建便捷救助平台。依托智能网络平台,开发“随时办”小程序,受理、转办、审核、督查、反馈未保智慧平台,使用手机扫码功能办理未保事项。搭建招聘平台。结合我市“推动五社联动,助力一老一小”服务项目,支持引导2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多项儿童类社工支持项目,帮助解决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监护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搭建赋能平台。组织儿童干部开展“亮职责、学业务、做服务”赋能培训,加强基层儿童干部队伍建设。搭建宣传平台。开展儿童福利和“未保政策宣讲进村(居)”主题宣传活动,大力打造更富温度、更显贴心、更有力度的儿童类社工关爱服务品牌。
“四大作用”彰显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我市在村(居)层面积极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四个作用”,确保未成年人得到更加全面、细致的关爱与保护。
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建设未保站点,创建活动空间,开展探视巡访活动,建立档案、完善资料,织密发现报告网络,确保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身边。发挥安全保障作用。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慈善工作站、社工站等场所,设置阅览、亲子活动、心理疏导、视频交流等功能室,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活动环境。发挥专业服务作用。聚焦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链接社会资源,引导社工志愿者、心理咨询、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强化未保站点管理功能,建立信息台账,摸清未成年人身体、生活、学业、交往等状况。同时,定期评估家庭监护风险,协助申办保障待遇,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对于监护缺失的困境儿童,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和乡镇(街道)报告,确保突出问题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