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走,到博物馆“打卡”去

本报讯(记者 袁冰洁)在历史讲座中了解西水坡考古发现与中华二十四节气的关联,在孝贤文化书画展中感知家风家训的重要性,在亲手绘画文物中感受濮阳历史的厚重,在投壶竞技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当天在市博物馆看到,这里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地方。

当日正值周末,在市博物馆三楼报告厅,近百名市民聚集一堂,聆听濮阳本土学者吕文选先生带来的濮阳历史讲座——《西水坡考古发现与二十四节气》。市油田第五中学七年级学生小张介绍:“这几天学校专门组织了关于了解濮阳本土文化的活动。17日我们去东北庄研学,看了东北庄杂技博物馆。今天,又来到市博物馆参观学习,很有收获。”

和小张一样,很多人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博物馆参观。为了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濮阳、感知濮阳,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感受濮阳历史文化魅力,市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讲座、展览、义务讲解、投壶比赛、树叶雕刻等,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市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休息时间,穿上红马甲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为市民讲解文物等相关知识,受到市民欢迎。

“今天不虚此行,让孩子沉浸式体验了投壶、树叶雕刻等项目,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提升了文化素养。”市民刘女士说。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体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品位的文化名片。建市以来,作为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市博物馆事业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依法注册的博物馆有13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1家、非国有博物馆2家,馆舍总面积120413平方米,展览面积27019平方米;藏品登记总量19778 件(套),其中三级以上(包括三级)珍贵文物6280件(套)。此外,全市还有近百家已开馆、但未备案的民间博物馆。各类博物馆依托龙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教育、收藏、展示功能日益完善,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5月18日当天,除了市博物馆,华龙区中原杂技博物馆、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南乐县博物馆、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南乐县文庙博物馆、范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范县郑板桥纪念馆、台前县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馆、华龙区华夏神木博物馆等,也都结合自身实际,面向公众开展了各类宣教活动,让市民真正感受到了一次神奇的“博物馆之旅”。

2024-05-20 1 1 濮阳日报 c140556.html 1 走,到博物馆“打卡”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