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加快少先队校外组织、阵地、活动、队伍建设,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在有组织的实践教育活动中铸牢信念、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增长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将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常态化纳入到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中。按照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分层系统开展学校课后“红领巾小社团”等少先队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组织少先队员“向社区报到”,实施社区实践教育行动。
但是,当前非遗类红领巾小社团开展社会化活动有以下特点:红领巾小社团在校内活动非常活跃、有严格而规范的社团活动的各项制度。但是,社团成果的展示多是校内的各种文艺展演活动或者上一级的文艺展演或者比赛,很少看到红领巾社团成果能主动地、频繁地走进少先队校外组织、阵地、活动之中,这就造成了在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在有组织的实践教育活动中铸牢信念、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增长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方面有所欠缺和薄弱。
当前少先队员社会化活动的研学基地,大多都是让少先队员们在实践基地接受不同方面和内容的培训与训练。很少有少先队员小社团把自己的社团成果拿到实践基地与广大少先队员进行通过展示和交流。
如何让红领巾非遗社团成果有系统而有效的实施途径走向社会,面向参加社会化活动的其他少先队员受到教育与影响,如何真正体现少先队活动的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非遗类红领巾小社团开展社会化活动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进行深度思考:当下,市第六中学红领巾小社团开展得如火如荼,非遗类、体育竞技类、科学类、艺术类等社团活动异常精彩。但是,从未让红领巾小社团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让队员们带着社团成果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于是,在河南省少先队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下,课题组组织学校非遗类红领巾小社团(以下简称“非遗社团”)开展进社区活动。
通过前期调研,课题组以学校地理位置为中心,对学校周边社区进行走访与调研,确定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为非遗社团实践基地。同时,课题组积极与社区党支部对接,共同商议制定活动安排表,再由社区居委会定期通过社区业主群向社区居民发布活动公告,非遗社团再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化活动,实现了“一站式”开展活动路径。
为确保此活动扎实开展,形成典型课程成果,便于进行推广与运用,课题组进行了如下制度保障工作。
聘请校外辅导员 全面提升非遗社团的专业水平
聘请舞狮民间艺人、舞狮非遗传人任丙辉,市豫剧团演员、戏曲非遗传人杨小红和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陈氏太极第十二代非遗传承人吴健乐,担任社团校外辅导员,采取请“非遗传人进社团”“社团研学访非遗传人”的方式,全面提升非遗社团成员专业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
在校外辅导员的专业指导下,社团辅导员深度剖析非遗社团的活动形式和成果特点,总结出四个非遗社团的成果特点:剪纸非遗社团的成果特点以静态成果展示和普及剪纸的传统文化为主,具体交流方式是剪纸作品展示、剪纸艺术讲座和走进剪纸非遗传承人等。太极非遗社团的成果特点以展示动态节目、普及太极传统文化和传统技法,从而惠及全民健身。具体交流方式是表演太极节目、太极全民健身知识讲座等。戏曲非遗社团的成果特点以展示成熟的作品为主,用作品引发社区居民对戏曲产生兴趣。具体交流方式是在社区开展“大戏台之戏曲节目展演”、戏曲唱腔教授和走进非遗传承人等;舞狮非遗社团的成果特点以面向大众表演为主,激发少先队员在开展社会化活动中的自信心,普及大众对非遗“舞狮”的了解。具体交流方式是现场表演和组织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等。
非遗社团分别形成了“剪纸艺术作品展”“太极大世界”“舞狮迎宾”“小花旦巡演”等系列精品社团节目,全面提高了非遗社团的成果质量、提升了社团少先队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依托社区党支部 扎实开展常态化社会化活动
一、确定社会化活动的实践基地
课题组大量走访本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特殊场所对外实践教育基地、街道办事处、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充分考虑社区的硬件设施,与多方沟通交流后,上报市第六中学少工委研讨,初步确定学校附近的安泰社区为非遗社团开展社会化活动的实践基地。
二、确立以社区少工委为组织领导机构的活动管理组织
工作思路:为有效保障非遗社团社会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计划成立以幸福办事处主任和市第六中学少工委主任为领导的安泰社区少工委,社区少工委委员由幸福办事处、安康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少工委相关人员、少先队员等组成,确保校内、校外的两股力量给予非遗社团开展社会化活动最有力的保障。
工作进度:在筹建成立社区少工委的过程中,得到了社区党支部和学校党总支的大力支持,现在已上报上一级领导部门。
三、制订和形成开展社会化活动方案和计划
计划社区少工委成立后,首先进行活动计划交流与座谈,确定活动计划后,由社区少工委在居民业主群发布少先队小社团开展社区活动的公告,然后非遗社团如期进行“‘红领巾进社区’开展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拟在组织机构的保障下,让社团进社区开展社会化活动成为常态模式。在社区少工委的组织构架起来后,多次召开碰头会,制订“红领巾向社区报到”“非遗社团进社区”活动方案、规则和时间安排表。
四、确定开展社会化活动的评价体系
社团少先队员每一次进社区参与社会化活动,根据活动项目,获得对应的“少年演”“少年唱”“少年画”“少年行”的“红领巾先锋章”。此次课题研究创新进行“红领巾争章”评价体系,创造性地把“红领巾先锋奖章”运用到课题的评价体系中,纳入到少先队员“红领巾争章”活动中,激励非遗社团的少先队员“进社区”常态化开展社会化活动。同时,也为学校下一步少年先锋队“一星章”的评选和“推优入团”做好评价和激励。
研发校本课程 提升非遗社团进社区总深度
课题组根据“非遗社团开展社会化活动”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便于实践和运用的非遗社团校本课程。例如,“志太极”非遗社团研发了《太极——优雅的中国式生活方式》的校本教材,教材中有太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辅导员老师的动作图片示范,该教材不仅适合队员学习,更适合“志太极”非遗社团走进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学习。再如,“粉墨芳华”戏曲非遗社团编写的校本教材用彩图配文的形式,分别对戏曲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主要剧种、河南戏曲主要剧种等进行科普,在社区居民看完戏曲非遗社团的节目表演后,结合该教材,开展戏曲类社区讲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拓宽非遗社团社会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其影响力。
制度保障 实现非遗社团进社区社会化活动常态化
以社区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在固定的活动场所组织开展非遗社团社会化活动,打通“一站式”开展少先队社会化活动的通道,形成有组织的非遗社团社会化活动方案、实施策略以及社区党支部社会层面的评价机制,确保非遗社团进社区高质量开展常态化社会化活动,丰富和创新社会化活动的内容和内涵,增强少先队员在活动中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对少先队员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凸显“自我教育”的意义,也就是“少先队员在组织活动中,自我教育少先队员”的教育效果。
课题组以《方案》为理论基础,以少先队课题研究为实践契机,让非遗社团“向社区报到”成为创新开展和践行少先队社会化活动的具体体现,探索出一条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社会化活动的实施路径,为下一步计划开展多种类型的红领巾小社团“向社区报到”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
总之,全面推进少先队社会化活动,让少先队员和少先队社团成果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创新少先队社会化活动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彰显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活动新特点,锻炼和培养少先队员的社会工作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感。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少先队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3S29)研究成果之研究报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