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天选之种”濮麦115的成熟之旅

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亓晓光

2023年5月30日随神舟十六号“飞天”,10月31日返回地面,11月14日在濮阳下播……经过半年多的生长,“天选之种”濮麦115在今年麦收时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期。这两天,市农林科学院的小麦专家将对濮麦115进行“全收”,之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播”,为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种而继续努力。

从迈向太空到下播再到收获,记者对濮麦115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回顾濮麦115的成熟之旅,记者深感良种培育的不易,更体会到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

孕育——三个麦种组合而来的新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想要粮食产量高、品质好,首先必须种子好。但种子的培育过程实属不易。

培育一个品种,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每个品种要通过杂交组合、分离、选株等,一遍遍筛选,优胜劣汰、优中选优,才能筛选出各方面合格的“优等生”。然后,选送“考生”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一路过关斩将,才能通过省审或国审,中间有一项“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被刷下来。以我市为例,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每年至少尝试1000多个杂交组合,最终只有一两例进入下一阶段。

种子的基因组合,一般有单交和复交过程。单交是简单的A种和B种组合,而复交则是A种和B种组合、C种和D种组合后,再将分别组合后的两者进行组合,濮麦115就属于复交。“濮麦115主要用于改造提升濮麦2056。”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程星介绍,濮麦2056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但抗倒性、抗寒性较差。为此,科研人员将濮麦2056和豫展10组合、濮麦2056和周麦18组合,将分别组合后的两者再组合,形成濮麦2056/豫展10//周麦18/濮麦2056的序列,命名为濮麦115。

提升——“天选之种”随神舟十六号“飞天”

在三个麦种组合基础上形成的濮麦115,具有高产、抗逆、抗病、落黄好等特点,但同样面临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狭窄、杂交后代变异范围小、同质化严重等小麦育种共性问题。此时,市农林科学院想到了“太空育种”的方法,利用太空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地面无法模拟的特殊环境,使材料的变异率提高、育种周期缩短,从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创制出优良的种质资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023年3月23日发布《关于征集通过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搭载航天育种实验项目的机会公告》后,市农林科学院抓住机会提交申请,经过专家评审、遴选申请和审查,濮麦115成功成为“天选之种”。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濮麦115实验材料参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搭载实验项目成功“飞天”。

播种——4000粒“太空材料”种入试验田

历经154天的太空之旅后,濮麦115种子于2023年10月31日随神舟十六号一同重返地面,并于当年11月11日回到濮阳。市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工作人员经过悉心分装、精细整地,于2023年11月14日将其播种在市农林科学院试验基地。

此时,距中原地区正常小麦播种时间,已经晚了近一个月。

市农林科学院专门利用北斗导航对土地进行整理,每行播种40粒,共计100行。科研人员在播种时小心翼翼、精心操作,因为每一粒种子代表着一份希望。

(下转第二版)

2024-06-04 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亓晓光 1 1 濮阳日报 c141435.html 1 “天选之种”濮麦115的成熟之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