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仁志 通讯员 杨历燕) 高考期间,针对考生和家长的诈骗时有发生,近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梳理五类诈骗分子常用手段,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识骗能力,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在考试临近前,网络上会出现大量贩卖考试答案、作弊器材的广告,诱使部分想走捷径的考生和家长轻易相信,并支付高额费用从而被骗。
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招生政策的不了解,谎称能够拿到各大名校的内部指标或点招名额,只要家长肯花钱就可以保证录取。部分家长爱子心切,不加分辨便转账给对方从而被骗。
诈骗分子冒充高校、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名义诱导家长缴纳各种名目的费用,或者诱骗考生或家长提供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从而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短信发布虚假广告,谎称可以提前查分或利用黑客技术修改分数,一旦有考生或家长轻信,便通过发送虚假查分链接、收取改分费用等方式进行诈骗。
考试结束后,有部分考生会选择找一份兼职来锻炼自己或挣点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但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会落入刷单类诈骗的陷阱。刷单返利本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诈骗分子利用前面两三单的蝇头小利来诱使受害人加大刷单本金的投入,再以单数不够、缴纳保证金等为幌子进行诈骗。
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考生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切勿通过寻找“枪手”、购买作弊器材或试题答案等错误选择而让自己成为失败者,甚至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广大考生和家长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信各种“助考机构”“辅导机构”的虚假宣传,以及利用网络、传单等方式散播的助考、包过、提前查分、修改分数等欺骗性信息和诈骗行为。要选择正规的求学途径,通过学校或教育部门获取正规的查分途径和招生信息,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咨询学校老师或教育部门,切勿轻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链接,更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进行转账。要谨防各类电信网络诈骗,一旦发现诈骗行为或被骗,请及时拨打110 或到就近派出所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