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0日,在位于市城区苏北路的玉兰花园小区内,信原物业集团和社区一起,组织部分老人举办重阳节茶话会活动。他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点心,畅谈晚年幸福生活,欢声笑语是他们顺畅心境的真实体现。当天的茶话会上,记者在现场听到了三个故事,深深感受到物业与业主“同心”跳动的脉搏。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恒心
当天,在玉兰花园小区,记者看到了一封“迟来的感谢信”。
写信者,是中原油田职工韩先生。韩先生在信中说,他的母亲住在玉兰花园,80多岁高龄,行动不便。信原物业集团玉兰服务站的客服田玉冬得知后,经常到家看望照顾老人。一开始,韩先生认为田玉冬是心血来潮,不可能坚持。想不到田玉冬一坚持就是两年。两年中,韩先生的母亲和田玉冬处出了感情。有一天,母亲头发长了,韩先生想找理发师理一理,母亲却不让,说让找田玉冬。刚打完电话不一会儿,田玉冬和同事就登门服务。类似这样的事情,韩先生列举了好几件。他说,正是因为田玉冬和同事两年的持之以恒,信原物业才真正打动了自己,让他下定决心写这封感谢信,“我看到了信原物业服务业主的恒心”。
而今,田玉冬已经不在玉兰花园小区工作,但韩先生的母亲依然经常得到信原物业其他志愿者的看望和照料,至今已7年有余。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玉兰花园,韩先生的母亲享受的不是物业的“特殊待遇”,住在这里的老人都会得到特别的照顾。为更好地服务老人,信原物业还和社区联合,在玉兰花园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在这里健身、吃饭、聊天、下棋,晚年生活不仅不孤单,而且异常多彩。
一声问候里的爱心
在玉兰花园小区,有一个已坚持8年的“敲门问好”行动。65岁以上的孤寡老人,每周都会被物业人员敲两次门。
“敲门问好”的起因,缘于一则新闻。2014年,信原物业集团总经理郑广乾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位独居老人,儿女几天联系不上,赶回家时发现老人已去世一周左右。这条新闻,深深刺痛了郑广乾的心。第二天,他召集公司高层开会:“老人死在家中好几天无人知道的事情,决不能发生在我们信原物业的小区中。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善待老人。”
从那天起,信原物业管理的所有小区,统一对65岁以上的孤寡老人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每个小区都有大量独居老人,仅玉兰花园小区就有760多户。平时这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出了问题怎么办?郑广乾想出了一个办法——“敲门问好”。他要求在独居老人的家门上贴上标记,每周由客服上门敲两次门。此举受到老人的普遍欢迎,很多老人甚至出门前还要先找到客服跟物业人员打声招呼,免得物业人员跑空。后来有些老人建议,门口做标记可能给小偷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物业就吸取建议把标记去掉,但“敲门问好”却坚持了下来。
“敲门问好”行动一坚持就是10年。当“咚咚咚”的敲门声在独居老人家门口响起时,传递的是社会的温暖。
一个蛋糕里的敬心
对玉兰花园小区65岁以上老人来说,每月农历初一,是他们最盼望、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每个小区都会将当月过生日的65岁以上的老人召集在一起,给他们集体过生日。
事情要从9年前说起。一天中午,信原物业正在给员工过集体生日,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办事,物业人员给她切了一块蛋糕。老太太激动得流下眼泪:“我孩子在外地工作,连续5年都没过过生日了。”
老太太的话,让在场的物业领导很受触动。“独居老人独自过生日太孤单,如果物业给他们过生日,不是更好吗?”恰好公司统计有所有65岁以上老人的信息,信原物业因此决定,在老人过生日那一天,由物业买一个蛋糕,带一些水果,给老人过生日。后来,索性把当月过生日的老人组织起来开生日派对,集中在每月初一过,并增加演唱节目。
于是,每月农历初一,65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的热闹场景,就会在信原物业所管理的每个小区上演。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过集体生日,排遣了晚年的寂寞。今年89岁的张新爱奶奶说:“我生活在玉兰花园非常幸福,每月初一物业给我们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忘记了孤独。”⑩
本报记者 袁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