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的角落里,一把古朴的砍柴刀静静躺着,刀刃泛着微光,虽不锋利,却透着岁月的沉稳。
有一年秋天,连续下了半个月雨,柴房里只剩孤零零一捆柴,妈妈打算趁着天气好,上山砍一些回来。这天,我还在美梦中,就被院子里“霍霍”的磨刀声吵醒,不满地抱怨妈妈磨刀浪费时间,她并未反驳。到了山林,妈妈紧握刀柄,每挥一次刀,就有一根枯枝被削下,几番利落的挥砍,小腿粗的树干,在她手下就化作整齐的柴段。而我执着另一把略显钝涩的刀,即便是两指大小的枝杈,费力连砍数下,才堪堪砍断,气喘吁吁拾得半捆木柴,就已经手掌酸麻。我抬眸看向妈妈,她已经轻松砍好两大捆,虽是额头冒汗,仍不慌不忙,有节奏地挥动着手中的刀。原来,妈妈在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日,家里的菜篮子裂开了,妈妈准备砍竹子重新编两个。我嚷着说要帮妈妈磨刀,妈妈摆摆手,神秘地说不用。竹子去掉枝叶后,妈妈笑吟吟地说:看好了哦,用刀背也能把竹子劈开。只见她在竹子底部横竖各砍了一刀,再用两手指大小的木棍,以“十”字的形式,嵌入竹子刚砍过的地方,之后用钝钝的刀背,在棍子上敲了几下,竹子竟如花瓣般缓缓绽开,四等分得恰到好处。妈妈顺势继续往下敲,随着清脆的“咚咚”声,圆圆的竹子很快分成了四条均匀的竹片。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我恍然大悟地敲了一下自己脑袋:锋利或愚钝,皆为力量,适时利用,方为智慧。
我尝试帮妈妈削竹条的毛边,弄坏几根都削不好,手指还被细刺划伤,生气地扔下竹条,埋怨刀不好用。妈妈默默弯腰捡起竹条,让我看着。她轻握竹条,斜着刀身,刀口在边缘轻轻滑下,数次之后,竹条粗糙的边缘在她手中变得平整、光滑。我梗着脖子不服气,觉得削得好是刀的原因。妈妈递过她的刀,我们交换使用,她依然将竹条削得又快又好,而我却因为刀太重,一下就把竹条削断。拿回我的刀后,妈妈粗糙又温暖的手掌握住我的手,一遍遍教我力度与方法,我笨拙地学着,慢慢找到窍门,不由得高兴起来。是啊,事情做得不好,有时候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方法,在于心。
在人生征途上,每当遇到挫折,心中便会浮现出妈妈慈祥的身影,和她那把教会我许多道理的砍柴刀,赋予我勇气,让我有力量披荆斩棘,无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