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专刊·综合

路的背后是什么

市子路小学五(5)班 张端梓

大家好,我是一名濮阳日报社校园记者,我向大家分享的是一条路的故事。

去年国庆节假期,我参观了“辉煌四十载·奋进新时代”发展成就展,在看到“旧貌新颜”这一单元时,我被一张老照片吸引了,正好,讲解员介绍到了这张照片:“这是1983年濮阳建市时修建的第一条道路——人民路,这张照片的拍摄地正是我们所处的位置。”我看着照片中灰白色的路面,细矮、稀疏的行道树,再看看自己眼前黝黑宽阔的柏油路面,路两旁的大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正当我怀疑这是否是同一条路的时候,旁边的讲解员又说:“这条路不仅承载着老一辈濮阳人美好的回忆,更拉开了濮阳这座城市奋进不息的序幕。”我站在路旁,摸着行道树粗壮而斑驳的树干,透过这沧桑的外壳,仿佛能听见它在讲述着一段段精彩的故事,让人驻足思考。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采访”一下这条最早的路,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要知道,我可是一名小记者,时刻具备着高度的好奇心和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和人民路的修建者之一王爷爷取得了联系。

“人民路还有一个名字,叫作83路,只不过这个名字只在我们那一批修路工人之间流传。”王爷爷拿出一张和展览时异常相像的照片,唯一不同的是这张照片多了几个笑容满面的年轻人。他指着照片说:“1983年我20岁,听说濮阳要招修路工人,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扛着铁锹从安阳来到这里,我们修的第一条路就是人民路。那时的路面都是坑坑洼洼的沙土路,大家的宿舍就是路边随便搭的一间茅草房子,而且修路时没有大型机械,几乎所有的工序都靠人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当时的人们常说‘远看是烧炭的,近看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公路段的’。”他戏称自己是“早餐爸爸”,因为孩子只有在吃早餐的时候能见到他,其余时间他和工友们都在修路现场忙碌着。

从王爷爷开玩笑般的话语中,我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画面:一帮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带着一腔热血,扛着一把铁锹来到濮阳,他们成立了“83指挥部”,并以此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路命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热情全部洒在了这片热土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王爷爷从未抱怨过,一干就是40年,直到退休。他亲眼见证了这四十年来濮阳公路改革发展的浪潮,从沙土路到混凝土路面,再到现在舒适的沥青路面,如今高速、高铁都修到了家门口,而他也从青葱少年变成了单位人人敬重的“王师傅”。

今年暑假,我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随王爷爷来到修路现场收集素材。烈日当空,不一会儿就被太阳晒得直流汗,“咕咚、咕咚”连喝两瓶矿泉水。一转头,瞥见一位皮肤黝黑的司机熟练地登上路旁一台三四米高的“大家伙”,点火、启动,这个“大家伙”在一阵“轰隆隆”的声响中缓缓开动。随着它的移动,路面变得平坦、整齐。在司机的介绍下,我了解到这是一台重达13吨的压路机,身下150℃左右的沥青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加上机器散发的热量,此时的压路机像是移动的“蒸笼”。炎炎夏日,压路机驾驶室内的温度会超过40℃,提到高温工作,司机云淡风轻地说:“这不算什么,把路修好比什么都重要。”

人民路是我采访的第一条路,它开启了我和路的故事。何其有幸,我是一名小记者,一年来,我去了很多条路的现场,也采访到很多的人。你或许会问,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像王爷爷一样的修路人,他们志如磐石、披星戴月,就像一颗颗朴实无华的铺路石,成为濮阳发展史上默默无闻的奠基者;我看到了处处可见的护路人,他们夏战高温、冬清冰雪,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延续公路的里程,成为城市中最亮眼的一抹橘红。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才让我们看到了濮阳飞速前行的速度。你看,笔直宽阔的公路宛如长龙一般,支撑起城市的“骨架脉络”,徐徐铺展开美好的发展蓝图;你看,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无数车辆穿梭其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你看,高铁呼啸而过,无限度地拉近了濮阳与外界的距离,让“坐地日行八万里”成为现实,更让亲情的羁绊无惧千里之遥。

这就是濮阳现在的路,一条如歌如画的腾飞之路。

辅导老师 晁丽超

2024-11-12 市子路小学五(5)班 张端梓 1 1 濮阳日报 c149804.html 1 路的背后是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