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本目标。数学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和收获一个掌握知识技能、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蕴含着深远的教育价值。
重建学科育人价值观:学科教学与生命成长的双向建构
教育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忽视的起点,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水平。
二年级学习《平移旋转》时,我向学生提问:“如何用一个动作表示平移。”一个学生回答:“平移要用尺子比着。”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用尺子比着?”“用尺子比着就能保证直直的了,不歪,平移就是要做直直的运动。”学生回答。
“用尺子比着”回答的背后是学生对平移概念本质的理解。通过这个教学片段,让我茅塞顿开:“心中有儿童”就是留心观察儿童行为表现的同时,更能追问其背后的思考过程,看到儿童的困惑就要让他们表达、描述出来。有了“把儿童放在心上”的信念以及对于本学科的深刻理解,教师才能够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在“相互读懂”中学会尊重、合作与分享
学科教学不应是教师将“冰冷的”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而应是展露教师与学生分享各自的经验与认识,相互读懂与相互理解中学习的过程。展露思维过程,读懂同伴思考历程与路径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读懂别人不同的方式、方法过程中,进一步感悟、理解其背后相同的数学本质,能增强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度,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相互尊重、分享与合作。
三年级在学习“301-145”的笔算时,我让学生先自己计算,然后让学生辨析对错,最后在修正错误中深化对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经验重组与再造中学习,让其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在一种安全、有温度、相互欣赏的氛围下学会倾听与分享。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既是数学教学的良好媒介,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也是良好的育人途径,其激励机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公平的规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
传统的《百数表》教学大多让学生填写百数表,并借助百数表发现规律,同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在被动的指令活动中“机械”的发现百数表中的规律,我将学习活动设计为几个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感受游戏精神。游戏方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让他们在倾听、接纳、尊重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随着游戏化学习的不断深入,游戏式数学课堂也从最初的一节课教师要多次“叫停”,不断地组织管理、重复规则,到学生们都能够自觉守规则、讲纪律、懂尊重。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享受到同伴间互助的同时,还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输赢,成为他们重要的成长历程。
教师需要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科思想本位”,更要转向“育人为本”,建构起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体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与学生身心成长的双向转化和双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