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深受启发。该书内容并不追求完整的学术体系的架构,而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凝练成“课堂转型”的若干关键命题,提示相关的教育学见解,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钟启泉老师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在此,我想着重探讨如何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以孩子为友,突出平等性。熟悉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世界。如面对一年级孩子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注意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设身处地,根据他们的年龄阶段特点,以吸取他们的注意力为关键,对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性问题,及时帮助他们纠正,绝不能撒手不问。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同时又能促进与孩子的交流,加深与孩子的感情,可谓一举多得。
要讲究教育方法,突出科学性。好的教育方法对成功实施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单粗暴,不遵循教学规律、孩子的认知规律,一味蛮干,急于求成,只能是适得其反。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能体现出“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
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工作者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课堂的实施才有针对性;只有学会倾听教育内容,教育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才能培养出有用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学会倾听制度的声音,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教学技术,而是倾听的艺术。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双料”专家,即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心理专家。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教育制度,关键还要读懂孩子,因为孩子是课堂中的灵魂,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堂好课,怎样才能算是读懂课堂呢?用关爱回应学生的声音;用科学回应教育内容的声音;用公平回应制度的声音。想必,这才是读懂课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