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过去的一年,范县高码头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按照“抓党建夯基础、兴产业强城镇、惠民生促振兴”的工作思路,筚路蓝缕、接续奋斗,聚焦发展和稳定“两大任务”,逐项破解重大难题,扎实推进经济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延链、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
这一年,高码头镇星夜赶路、奋勇拼搏,产业基础持续壮大。濮阳市名贝织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化纤布、尼龙布面料项目,创造出投产达效“名贝速度”;范县众鑫新型建材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河南德康中药研发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片保健贴项目,加快推进建设;濮阳市好美佳家居有限公司高端羽绒被制造项目顺利入驻新区服装产业园;盘活丁大寺闲置校园,推动十字坡酒业二期项目开工建设,镇域经济活力迸发、欣欣向荣。
这一年,高码头镇锲而不舍、披荆斩棘,乡村振兴“硕果累累”。围绕镇域3条乡村特色产业带,着力打造产业基地5处,大力发展专业村庄8个,集约化种植辣椒、毛豆、金银花等特色农作物;充分整合项目资金,深入推进11座果蔬大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业,全镇果蔬大棚150余座,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深度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推进“一宅变四园”500余亩,积极整合现有庭院产业100余家,巧用“小庭院”激活乡村“新活力”。
这一年,高码头镇勠力同心、政通人和,社会事业均衡普惠。积极实施“三大清零”行动,全镇共维修机井127眼,新打机井20眼,完成沟渠硬化改造3.23万米,河道清淤6万余立方米;完成涉及6个村10条道路的泥巴大街硬化工程,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修建农村道路118条、17万平方米,惠及35个村的3.8万名群众;大力实施镇驻地街道改造提升项目二期工程,完善“三纵三横”镇区路网框架;镇第一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栋,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入选全省第六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这一年,高码头镇居安思危、守正创新,基层治理卓有成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系统集成模式,《人民日报》客户端对此予以专版报道;长效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惠民生”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拓展性开展“讲良心、守底线,当好人、做好事,扬正气、树新风”民风教化暨全民承诺活动;常态化组织“传播社会正能量,共建和谐高码头”民风教化宣传活动,全年发表短视频120余条;在全市公众安全感调查中,位列全市93个乡镇前三名。
这一年,高码头镇不忘初心、淬炼底色,党的建设“群星璀璨”。制发《高码头镇村“两委”干部日常管理办法》,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提升改造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精心选拔培育106名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和154名村“两委”后备人才,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组建农业产业片区党委,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积极拓展“党建+”行动,夯实党建基础。
这一年,高码头镇争先创优、比学赶超,各方捷报亮点纷呈。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数十项。其中:“基层治理系统集成模式”在全国乡村振兴宣教中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人才示范培训班”上,被用于经验介绍;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获全省先进,镇武装部获省级“四好”武装部荣誉称号。
旧朝岁月随风逝,新载希望翘首来。2025年,高码头镇将自信坚定、勇毅豪迈,永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锐气和豪情,接续奋斗、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全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李如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