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旅程中,我遇见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叫孙小俊。每日每堂课,告状声如潮水般向我涌来。A同学急切地说:“吉老师,孙小俊上课四处乱扔纸团!”B同学紧接着抱怨:“孙小俊居然带了把小刀来学校!”C同学更是气愤地告状:“孙小俊拿牙签扎人呢!”……自接手这个班级的一个月里,关于孙小俊的告状从未间断。面对这个令人头疼的“活宝”,我多次找他谈心,可他总是紧闭双唇,沉默以对。直到有一次,他低声吐露:“他们都不愿跟我玩,只有这样做,他们才会注意到我!”
这句“会看到我”,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他内心世界的探寻。原来,他那些看似捣蛋的行为,不过是渴望被同学关注、接纳,渴望收获友谊的无奈之举。在这渴望背后,是孩子内心的荒芜与不自信。从此之后,我便留意着,寻找帮助他的契机。
一次课间,他弯腰捡起地上的一支笔,轻轻放在同学桌上。这一幕,恰好被捕捉到。我当即说:“同学们,一支笔孤零零躺在地上,来来往往好些同学都没瞧见,最后被一名同学自然地捡起放回桌上。这名同学没料到,有双眼睛正注视着他,有份温暖正围绕着他。大家猜猜,这名同学是谁?”同学们眼中满是羡慕与好奇,纷纷猜测。我微笑着揭晓答案:“是孙小俊。”刹那间,教室安静得落针可闻,紧接着,如雷般的掌声响起。我看到,小俊的脸微微泛红,眼中闪烁着光芒。
“看见”,是治愈的起点,为他的转变带来可能。我发现孙小俊对画机器人情有独钟,每个零件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于是,我请他为同学们讲解机器人的画法。我还留意到他阅读《王阳明》,而我恰好也读过此书。在阅读课上,我便与小俊一同为同学们讲述王阳明的故事。
再与小俊交谈时,他不再抗拒。我们一起探讨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正确地认识、接纳、认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告诉他,除了渴望“被看见”,也要学会“看见别人”。
“看见”的力量,恰似一根脐带,源源不断地为小俊输送能量。大家都察觉到,小俊正悄然蜕变。我也真切体会到教育初显成效的喜悦。“三八”妇女节那天,他悄悄塞给我一个小盒子,里面的纸条上写着:“我最喜爱的吉老师,节日快乐!”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表达即疗愈。”我深感欣慰,小俊不仅体会到“被看见”的喜悦,更拥有了“看见”自己与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