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在范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承办法官调解下,通过互联网庭审的方式,促使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该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2天。
据悉,原告张某与被告刘某是表兄弟,刘某在范县某小区承包了楼房内墙抹灰工程后,将部分工程安排给表哥张某施工。施工完毕后,刘某因资金紧张,支付给了张某部分工程款。后张某因家中需要用钱,便向刘某索要剩余工程款。在多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张某将刘某起诉至该院,要求刘某支付剩余工程款4万余元。
面对原被告双方特殊的关系背景,承办法官深知简单裁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双方沟通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官认真倾听双方诉说,了解到刘某将案涉工程安排给张某施工,一是为了能按期完工,二是出于亲情,让张某挣钱补贴家用。刘某之所以没有支付剩余工程款,主要是与张某在施工工程量上存在争议。
承办法官认为,该案不仅要关注工程量、工程款,更应该注重背后的亲情价值。“你表弟拖着没给钱,你很生气,我们都能理解。一方面,你们双方对工程量存有争议;另一方面,你表弟经营公司也不容易,资金周转困难,从亲戚关系出发,希望你也可以换位理解一下。”承办法官耐心给张某做思想工作。“诚信是经营之本,既然你有一番善意,也答应了要给钱,就应该履行自己的承诺。你现在资金周转困难,但这并不是你躲避责任的理由。你们表兄弟不要因为钱而伤了亲情。”承办法官又耐心沟通刘某。
结合法理、事理、情理,承办法官多次与张某、刘某交流后,两人的对立情绪逐渐缓和。张某主动让步,刘某也接受了张某提出的解决方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刘某支付张某2万元工程款。因刘某人在外地,承办法官通过互联网,组织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