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从濮阳出发,前往儿子工作的湛江过年。
湛江位居我国大陆最南端,岛屿密布,海岸线长,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里无严寒无酷暑,四季如春。
去了湖光岩,也去了金沙湾,连日听涛、观澜、看日出,愈觉造化神奇、山河壮美。原以为海滨城市的一切景物与海有关,不料儿子告诉我,这里还有一个好去处——孔子城。
孔子城全称遂溪孔子文化城,坐落在距离湛江半小时车程的遂溪县城西南,依山傍水,草木葳蕤,绵延数千亩,蔚为大观。车至甘蔗林尽头,三重檐的仰圣门破开天际线,气派庄严。当日是大年初五,假期行将结束,人们赶在上班前拜谒孔子,人影幢幢。售票窗口那儿排着长队,门票30元一张。幸好带着记者证,此刻派上用场,得以优先进入。
步入城门,恍如踏入时光长廊,遥远年代的物象奔来眼底。沿朝圣大道西行,两旁碑石林立,亭台错落,或镌刻《论语》,或书写典故,令人流连忘返。孔庙依山势而建,坐西北向东南,由三进院落构成,设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等建筑。青砖黛瓦间,曲径通幽,古色古香。大成殿前香火旺盛,青烟缭绕,有人磕头作揖,也有人拍短视频;明伦堂的天井里开着木棉花,朵朵惊艳;路灯形似春秋陶罐,灯柱上却嵌着二维码;穿汉服的少女攀上问道桥,一边凭栏一边举起自拍杆自拍,青春飞扬,巧笑嫣然。真是有多少古老元素,就有多少现代气息。
有研学团队请了讲解员,听见她声情并茂地说,遂溪孔庙原名学宫,始建于南宋,历经元明清三朝修葺,渐成规模,与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台北孔庙并称中国四大孔庙。据传孔子塑像的头部,便是当年由曲阜孔庙奉旨塑成专程送来的。从山东到广东,山高水长,但文化架桥,山海可平。遂溪孔庙曾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2015年重建。当地素有尊孔敬孔、尊师重教传统,自建成运营以来,每天游人如织,现已成海内外儒家文化重要研学基地。
转过文昌阁,一组许愿架兀立眼前,上面已挂满许愿条,也挂满了祈福签,但仍有人前来许愿。写着“恩师孔子,我们清华园见”的红布条与刻着“孔子吾师,今年考公上岸”的木牌彼此致意,系着铜钱的“孔老夫子,生意兴隆”许愿牌与拴着贝壳的“孔圣之上,渔船平安”祈福签相互碰撞,发出风铃般的碎响。旁边有供游客小憩的石桌石凳,一位疍家阿婆用晒盐的木铲托着宣纸,教小孙女描红“克己复礼”。小姑娘稚气未脱,但端庄娴静,笔锋转折处竟透出甲骨文的筋骨。
斜阳将谯楼镀成赤金色,一群白鹭掠过琉璃瓦的弧线,展翅飞成吉祥的云朵,在青莲湖上空盘旋。远处传来编钟声,清脆悠扬,我循声往杏坛走去。一棵巨大的古榕树下,孔子塑像仿若活了过来。他峨冠博带,广袖灌满琼州海峡的风,正在教人诵读“子曰……”。
询问方知,这是附近学校的老师在义务传播国学。
二三十个孩童围成不规则的圆,汗津津的小手攥着荧光笔标注的《先进篇》。“子曰”的尾音尚未落地,讲解员突然切换俚语:“古早时阵,疍船过七洲洋,神龛供的可是孔圣牌位咧!”两千年前,困于陈蔡的圣人恐怕不会料到,他的琴声会化作南海的潮信,在一双双虔诚的眼眸里涨落。初听儿子说孔子城时,我还心生疑窦,难不成孔子的马车,居然到过这远在天边的雷州半岛?现在得知他不曾来过,也得知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思想能随帆出海,文化能随船靠岸。遥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先后有10年是在卫国度过的。时卫国国都就在濮阳。他在濮阳足迹遍地,弟子众多,是不是也该有这样一个去处?
传孔子离开濮阳时,经史子集拉了一大马车。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居卫期间的采风积累与后来的著书立说关系渊源,卫地之于孔子、之于中华文化关系渊源。前年冬天,我写《孔子适卫》,查史料,走实地,得知诚如太史公所言,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子贡、子羔、子路等都曾在濮阳任职。孔子在濮阳的知名弟子,除了子贡,还有闵子骞、公西华等。但系统接过孔子衣钵,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者,首推子夏。《西汉书》载:“诗书礼乐,定制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子夏还曾开坛讲学,言传身教出魏文侯、李悝、吴起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帝王师。李悝又教出商鞅,商鞅又教出公孙衍,生生不息。
往事越千年,没想到会在岭南遇见孔子与弟子教学相长的情景。扮作孔门十哲的志愿者开始分发印有儒家经典语录的折扇,以及桄榔叶包裹的糯米糕,在场游客人均有份。穿奥黛的越南留学生挤进人群,将“四海之内皆兄弟”誊成篆体抖音符号;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却用椰壳当砚台,一笔一画地书写“学而时习之”。墨汁浸着椰壳的纹理,显得黑白格外分明。
据说夜晚的孔子城灯光璀璨,活动丰富,别有一番气象,但我只能等到下次再看了。夕照落时,我看见守园人提着铜锣巡至许愿架前,一边整理一边念叨:“这娃儿要考编,那娃儿想开宇宙飞船。”他的目光停在一块无字木牌上,由衷感叹:“这娃儿聪明,至言本该留白。”云蒸霞蔚中,那些“教资必过”与“渔获满舱”的祈愿,正与《论语》章句发生奇妙的盐析反应。也许,圣贤之道从来不是密封的典籍,而是流动的活水,渗入每道现实的缝隙,滋养出意想不到的珊瑚礁。疍家人常年生活在船上,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与习俗。儒家学说的到来,为他们的海洋文化注入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彼此的认同和融合,让儒家文化扎根,也让当地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归途经过正在拓碑的老匠人,新刻的“万世师表”“有教无类”还散发着菠萝蜜树脂的清香。儿子指向城墙说:“看看这些火山岩,每个孔洞都塞着牡蛎壳。”我抚过粗粝的石面,有如触摸中原古城墙上的夯土。无论南北,承载文化符号的根基,原来都这般瓷实。
风从海上来,吹开新春的杏花,吹来木瓜的香气。潮汐落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