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苑拾萃

小学整本书阅读设计模式初探

市实验小学 司培宁

整本书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任务群之一,旨在通过系统化、结构化、体验式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思维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险主题”为例,创设多种阅读活动对《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进行深入研读,探讨出小学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目标导向-任务分层-活动推进-评价反馈”的一般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探险主题,发展高阶思维。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将探究成果予以说明。

经不断探究实践,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可遵循“目标导向-任务分层-活动推进-评价反馈”的模式,具体如下:

目标导向:明确阅读目标

核心目标。阅读探险主题的整本书,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探险主题的内涵(如勇气、智慧、成长),掌握探险类作品的叙事特点(如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学段目标。经过五年多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凸显主题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运用、反思。

任务分层:设计结构化任务群

基础任务,重在理解内容。为了更好地加深对三本书内容的理解,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名著阅读方法,精心设计阅读单,循序渐进推进阅读。例如,通过绘制探险路线图,梳理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脉络;制作“鲁滨逊生存技能卡”,更好地分析品评人物形象。

进阶任务,重在探究主题。通过评选“最佳探险家”,探讨探险的意义,如“如果没有探险,世界会怎样?”引发思考。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品,把阅读内容与以往阅读的相似作品相联系,引领阅读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

挑战任务,重在拓展应用。这一层主要和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例如,创作“假如我漂流到荒岛”的探险故事,设计“火星探险方案”探险计划书,完成“心理健康档案”等。

活动推进:分阶段实施

阅读前:激发兴趣,搭建支架。为更好拉近阅读距离,引导学生提前观看《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电影片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变得水到渠成。随后,发布“探险单”,吸引学生深入书中寻找最惊险的情节。

阅读中:方法指导,深度互动。以班级为单位召开阅读方法大讨论,梳理汇总阅读名著摘抄、批注、感受等方法。每日共读一定章节后,完成精心设计的阅读单,如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绘制人物图谱、探险路线图等,开展深入互动交流。

阅读后:多元输出,拓展延伸。阅读结束后,教师召开冒险故事“慧”讲人、最佳冒险家我来选、好书推荐光影台、孤独成长关系探、野外生存大挑战等,通过讲、演、辩、体验等方式,以输出倒逼输入,从一本拓展到多本,通过对比赏析,汲取更多成长的力量。

评价反馈:过程与成果并重

过程性评价。教师重视阅读全过程评价,从阅读计划、阅读打卡记录到批注质量、小组合作参与度等,教师全程参与跟进,给予学生及时关注和鼓励。

表现性评价。小学整本书任务群视域下的阅读活动更关注学生的素养表现,如戏剧表演、辩论、创意写作等,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体现出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深度理解。

反思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与生活紧密结合,带领他们探究“探险”的深层含义,并通过撰写反思日记来探索孤独与成长之间的联系。

小学整本书任务群视域下阅读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目标导向、任务分层、活动推进与评价反馈有机结合,实现“读-思-用”闭环。这样的研读就像是带领学生进行一场毕业“探险”,层层深入、环环相连,最后拨云见日。学生在深入理解探险主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与未来人才需要链接,为终身成长赋能。

2025-03-04 市实验小学 司培宁 1 1 濮阳日报 c155432.html 1 小学整本书阅读设计模式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