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余热映初心 戏韵传真情

——张向东与戏曲传承的“双向奔赴”

作为“中国戏曲之乡”、闻名中原大地的“戏窝子”,濮阳仅稀有剧种便有21个,现有国家级戏剧类非遗项目6个、省级戏剧类非遗项目14个、市级戏剧类非遗项目27个,堪称地方稀有剧种原生态保护传承核心区。

出生于1949年7月的张向东,范县人,军队退休干部,自幼受戏曲文化熏陶,钟情唱念做打。工作期间,他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1年,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荣立个人三等功。他曾参加省公安系统首届文艺调演,凭借在小品《绿洲》中的精彩演绎,荣获优秀表演奖。2005年10月,他由部队移交安置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戏曲薪火中的坚守

退休后的张向东,没有热衷聚会、跳舞、打麻将,而是积极投身社会文化活动,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党员的奉献精神。

2004年,他加入市老干部戏曲艺术协会(现龙城老干部戏曲艺术团)并任副团长。艺术团初创之时,资金匮乏、缺人少物,面临诸多困难,张向东并未因此退缩,而是主动作为,四处奔走筹资,购置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

2006年排演《清河湾》时,张向东慷慨解囊,拿出1.2万元退休金助力演出顺利推进;2015年排演《白毛女》的关键时刻,艺术团资金状况捉襟见肘,尽管自身因还房贷而经济拮据,但张向东毫不犹豫出资5000元助力演出圆满成功。他这种对戏曲的真挚热爱,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众多戏迷口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模范实践者。

时至今日,该艺术团剧种多样、行当齐全,先后创作、演出精彩剧目30余部,早已成为在冀、鲁、豫地区影响巨大的演出团体之一。

老骥伏枥中的壮心

作为副团长,同时也是一名军队副团职退休干部,张向东的一言一行备受瞩目,无不深刻彰显着军人骨子里的勇气、坚韧与担当。

2014年,张向东登台献演京剧《大雪飘》,斩获省军休干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文艺会演一等奖。同年10月,他在全国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中荣获三等奖,同时被授予中国京剧优秀票友殊荣。2016年,“濮阳杯”第七届黄河戏剧节大赛中,张向东荣获表演二等奖。2017年,在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他荣获河南文华表演三等奖。

一次,他随团到清丰县演出。经过2天的高强度演出后,第三天的清晨,张向东突感头晕目眩。经测量,血压竟飙升至206的危险数值。然而,为了不影响既定的演出安排,他匆忙服用多片降压药后,毅然决然地强撑着赶往后台。怎料,因身体的过度消耗及药物作用,血压出现急剧下降,从高血压骤降至低血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戏剧的热爱,他依旧咬牙坚持,圆满完成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张向东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连续7天的输液治疗,他的血压才慢慢恢复稳定。医生心有余悸地劝诫道:“您这把年纪可不能再这么拼命了,这次的情况实在太危险了!”面对医生的善意提醒,张向东言辞恳切地回应:“戏比天大,我不能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影响整个剧团的演出,辜负剧团每个人为此付出的诸多心血。”

2014年,因突出表现和卓越贡献,张向东荣获全省军休系统先进军队离退休干部称号。退休20余年来,张向东始终铭记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从未停下干事创业、奉献社会的脚步,持续在社会文化领域发挥余热。凭借军人的坚毅和党员的赤诚、精湛的表演和不懈的努力,他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将一部部优秀剧目呈现给观众,大力弘扬党的方针政策,用实际行动生动展现出老党员、退伍老军人的独特风采。

志愿服务中的风采

2013年,市老干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张向东所在艺术团踊跃响应、积极参与。10余年来,该艺术团志愿服务队坚持公益演出,活跃于濮阳文化艺术中心及广大乡村、社区、军营、学校等龙都大地的各个角落。

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每周五都会在濮阳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为广大戏迷无偿演出;每逢重大节日,他们还会积极配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体旅局等相关部门开展演出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演出3000余场,惠及观众超过60万人次。

2019年,豫剧《白毛女》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上演。作为该剧的重要演员,张向东与主创团队一同受邀做客凤凰网,分享创作、表演与公益活动的心得感悟,向大家讲述积极参与市老干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精彩故事。因长期在公益事业中无私奉献、成绩卓著,市老干部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志愿服务队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张向东等积极参与者多年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褒奖。

本报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王录云

2025-03-17 ——张向东与戏曲传承的“双向奔赴” 1 1 濮阳日报 c156084.html 1 余热映初心 戏韵传真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