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专刊·教苑拾萃

自主游戏背景下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付元

自主游戏强调赋予幼儿游戏主导权,通过自主探索实现学习与发展。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和文化性,但其在现代幼儿园中的实践面临规则僵化、材料单一等问题。如何在自主游戏理念下重构民间游戏,使其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契合幼儿发展需求,成为幼儿园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

自主游戏与民间游戏的融合逻辑

文化性与自主性的统一。民间游戏蕴含传统道德观念(如“丢手绢”中公平意识)、生活智慧(如“跳房子”中空间方位认知),其开放性规则(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可改编时间、角色)为幼儿自主创编提供了空间,使文化传承与儿童创造力协同发展。

低结构材料与高自主探索的契合。民间游戏材料多源于自然(沙包、石子),具有低结构、可组合的特点。如一根麻绳可被幼儿用作“跳大绳”“拔河”或模拟“小河”跨越障碍,激发其想象与问题解决能力。

民间游戏活动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材料投放的动态生成与深度学习。分层投放:针对不同年龄提供差异化材料。小班以成品材料为主(如沙包),大班增加半成品(如未填充的布袋、彩绳),支持幼儿自制游戏工具。

动态调整:依据幼儿兴趣迭代升级材料。经观察,幼儿对“滚铁环”兴趣点退后,教师引入LED灯带装饰铁环,衍生出“夜间光影轨道”新玩法。

教师角色从“主导者”到“中介者”。当游戏陷入重复时,以提问推动创新。如幼儿反复玩“丢沙包”后,教师提问:“用沙包还能做什么?”

实践成效与反思

幼儿发展维度。运动能力:经数据显示,参与民间游戏的幼儿平衡力(单脚站立时间)平均提升23%。

社会性发展:合作类游戏(如“抬花轿”)使冲突解决能力显著增强。

实践反思。挑战:部分教师对“放手”尺度把握不足,易陷入“过度干预”或“放任无序”。

优化方向:建立“观察-记录-回应”支持系统,通过案例研讨提升教师文化敏感性与游戏指导能力。

结论与展望

自主游戏背景下的民间游戏实践,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融合。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不仅发展了身体机能、社会性与创造力,更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层认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如AR互动)创新民间游戏形式。

2025-03-18 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付元 1 1 濮阳日报 c156148.html 1 自主游戏背景下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