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小麦春管关键期。在南乐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播撒着生物农药;田间,农技专家蹲在麦田里,手把手教农户辨认病虫害,农户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专家一来,咱心里就有底了,单产肯定能再上新台阶。”种植户张大爷感慨道,“政策好,技术也有保障,真给咱种粮人添了不少底气!”
近年来,南乐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锚定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一大目标,立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绿色种养循环”两大优势工作基础,坚持“四步协同”持续发力,形成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种养循环为重点的绿色发展格局,谱写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顶层设计“绘蓝图”,实现长效化管理。县委、县政府将落实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要求作为全县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定期召开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和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会,专题调度农业绿色发展情况。二是健全政策保障。先后出台《南乐县委县政府关于治理白色污染推广使用一次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实施意见》《南乐县产粮(油)大县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南乐县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用地膜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健全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设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全县农业系统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为农业绿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支撑“强引擎”,实现集约化发展。南乐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依托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近两年,全县耕地地力提高了0.007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投资4985万元建设设施农业智能环境采控系统、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等,张果屯联富、福堪镇马村等园区可通过手机端控制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干湿情况,实现蔬菜种植数字化管理。古寺郎胡萝卜园区推广使用自走式卷盘水肥一体喷灌机、半固定式喷灌龙头等智能设备,每亩降低20%人工成本。三是构建多元科技助农体系。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解决农户蔬菜种植技术难题。遴选80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行动。“以前种地主要靠经验,现在有农技指导员,还有各种宣传材料,种地越来越科学,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种粮大户赵大爷激动地说。
绿色引领“树标杆”,实现产业化发展。南乐县立足本地优势农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集群,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培育可降解材料产业。建成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先后引进可降解材料产业企业16家、项目19个,形成了以玉米秸秆或淀粉为原料,经过液化制糖、L-乳酸、聚乳酸或聚乳酸共聚物、聚乳酸改性材料,到可降解购物袋、一次性餐具、薄膜、水稻育秧盘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可降解材料产业产能规模达到50万吨。二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业。依托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全县优质果蔬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达到90万吨,先后获评国家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治理试点县、河南省经济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蔬菜示范县,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实施省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10万亩。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坚持以龙头带动、完善链条、品牌培育为抓手,构建以木伦河集团、首农集团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12个,德信食品“三黄鸡”等6个产品入选河南省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2024年全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95亿元。
末端治理“促循环”,实现资源化利用。聚焦农业废弃物末端治理,构建起完善的资源化利用体系。一是整县推进,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县283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2个,年可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64.2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二是突出“五化”,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紧紧围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化、能源化“五化”利用做文章,引进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技术,在各乡镇开展秸秆回收利用工作,回收利用面积约4万亩,农户增收88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通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方式,促进各类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三是集中处置,实现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托2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11个大三格化粪池,将粪污还田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
南乐县将持续激活“四步协同”潜力,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全面落实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各项要求,沿着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大步迈进,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奋勇前行,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贡献“南乐智慧”与“南乐方案”。⑨
通讯员 王议 乔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