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金堤

做一个有脑子的人

□ 刘献省

最近,有一种念头不断在脑际显现:生活永远跟不上自己的想象。这从成语或俗语中就可以看出。比如事与愿违、大失所望、欲益反损、适得其反,偷鸡不成蚀把米、计划赶不上变化等。这些词句像一把尺子,丈量着理想与现实间的沟壑。就拿“事与愿违”来说,直接表达了事实与愿望相反的情况。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巨大落差,常常用于描述一些令人失望的情况,或者强调个人的努力与结果之间的不一致。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事情的无奈和沮丧,也可以用来警示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过分自信或过于依赖自己的意愿。

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时,我们非常期望一件事或一种设想能够按照我们的计划如期实现,或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但结果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心理学中有一种期望值理论,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期望值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维克托·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例如在工作场景中,如果员工认为通过努力工作达成高绩效(目标)的概率很高(高期望值),并且高绩效所对应的奖励(如奖金、晋升等)对自己很有价值(高效价),那么就会激发出很强的工作积极性(高激动力量)。

这是工作方面。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目标定得很高,如果自己再不付出努力,结果往往就造成“事与愿违”的结局,严重的话会给自己造成伤害,甚至伤害别人。比如,如果你工作忙,不得不需要老人带孩子,而父母和公婆没那么高的“素质”或者实力,恐怕就让你失望了。继而产生的可能就是摩擦。

有摩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沟通、不理解、不包容,放弃起码的尊重,刀剑相向,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就可能毁掉一个家庭。因此,不管怨谁,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且是生活中很差的结果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原因。曾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忘记了,说将来不孝顺的孩子从小就有四个信号:喜欢索取不知感恩,不懂得尊重父母,逃避责任,不珍惜父母的付出。这是说孩子,如果一个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人格,和谁相处恐怕都难以和睦。也因此,我们处事必须讲究懂礼貌、知进退、会感恩。在这里我只建议一点,就是做一个有脑子的人。

“有脑子”,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机智,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当我们说一个人有脑子时,意味着他在处理问题、作出决策或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智慧和策略。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智力上的敏锐,还涉及社交技巧、情感智能和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有脑子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解决方案,预见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行动来避免或解决问题。他们通常能够冷静地分析情况,权衡不同的选择,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如何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缝?或许答案藏在“有脑子”3个字中。说到底,生活从不是心想事成的童话,而是一场需要韧性与清醒的跋涉。当我们学会用智慧平衡期待,用包容融化坚冰,用行动替代空想,或许便能在这条裂缝中,窥见一缕照进现实的光。

2025-03-21 □ 刘献省 1 1 濮阳日报 c156449.html 1 做一个有脑子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