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银发丹心映晚霞

——记全国优秀离退休干部刘凤录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经开区濮上办绿洲风景小区的玉兰花树冠时,74岁的刘凤录已站在党建长廊前开始擦拭党的新理论、身边好故事宣传栏,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抚过“全省平安社区”的金色牌匾,晨露沾湿的袖口隐约可见“党员巡防”的暗纹。这位曾穿着检察制服的老兵,自2007年起便将军人的纪律性和检察官的缜密性倾注在这片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破冰者:在信任裂痕上架桥

2007年的绿洲风景小区犹如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物业与业主之间矛盾频发。保洁员因收不到费用拒绝清运垃圾,电工带着工具包在业主门前讨要电费,绿化带里堆满了抗议物业的条幅。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凤录敏锐地察觉到法治缺失的危机。“要让火药桶降温,必须搭建制度防火墙。”他说。刘凤录翻阅了《检察业务手册》,并在空白处批注法律条款,3个月内写下了8万字的《社区治理法律适用指南》。

为筹备业委会,刘凤录自费印制《业主权利义务明白卡》,并带着血压计上门,在为独居老人量血压时普及法律知识。2013年寒冬,他在小区广场摆放咨询台,冻僵的手指握着马克笔,在展板上绘制“业主大会流程图”。最终,86%的投票率创下了濮阳市业委会选举纪录。在与物业的谈判中,刘凤录冷静分析成本,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赢得了各方的信任。

守夜人:银发编织的安全网

2016年8月1日,21位白发老人在升旗台前庄严宣誓,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每天3班轮岗,手持改装过的登山杖进行巡逻,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安全隐患。疫情期间,他们更是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了社区居民的安全。除夕夜,为了保证大家能够温暖过年,刘凤录带领队伍在冰冷的地沟里抢修供暖管道长达3小时,他们的付出让整个社区充满了温情。

在物业监控室厚厚的值班日志里,记载着这支“银发天网”的赫赫战功:劝阻飞线充电436次,消除消防隐患79起,救助突发疾病居民12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刘凤录和他的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刘凤录总是冲在最前面,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播种者: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种

作为“银发园丁”,刘凤录通过编演法治小品、开展红色地标云打卡活动等,向年轻人传递红色基因。他把从检30年积累的214个典型案例改编成法治小品,带着“银发宣讲团”走进学校、企业开展宣讲。他特别注重培养新生力量,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和新入职的选调生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如今,由他带出的16名“法治楼长”已成为社区中坚力量。

刘凤录自学视频剪辑,将中原红都、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实景与小区党建元素结合起来,策划了“红色地标云打卡”活动并风靡社区。在自制短片《升华岁月》里,镜头从中共一大会址的石库门缓缓移向绿洲小区的党员公示栏,画外音是他浑厚的男中音:“从兴业路到康庄道,红色基因永远是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如今的绿洲风景小区别样动人:智能灯带照亮巡防队的身影;《民法典三字经》被谱成童谣传唱;智慧安防系统显示着连续3285天无刑案发生的记录。这一切都是刘凤录17年辛勤工作的见证。每当夕阳西下,刘凤录都会戴上巡防袖章走向门岗,他的背影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永恒符号,感染着每一个向往光明的人。

本报记者 史式灿 通讯员 韩学忠

编后

刘凤录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众多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不是限制,奉献没有终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银发一族,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刘凤录所说:“共产党员的考场,永远在人民群众中间。”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之中。⑩

2025-04-01 ——记全国优秀离退休干部刘凤录 1 1 濮阳日报 c156878.html 1 银发丹心映晚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