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虽已去世多年,可我对她的思念从未停歇,如潺潺溪流,在生命里绵延。
姥姥出生于贫寒之家,十八九岁时嫁给姥爷,婚后生育四子二女。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却铸就了她钢铁般的意志和倔强的性格。
在那动荡岁月,姥姥遭遇诸多不幸。二舅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立功无数,却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2岁。姥爷也因汉奸出卖被伪军抓走,受尽折磨。姥姥想尽办法,托关系贿赂伪监狱长,在地下党组织帮助下才将姥爷救出,但姥爷终因伤势过重、淋雨生病离世。家中一老一少的离去,对姥姥打击巨大,可她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坚定地支持家人投身各种工作,大舅、三舅也在后来有了自己的事业。
姥爷走后,姥姥独自撑起家庭。白天,她带着孩子在田间忙碌,拔野草、钩榆钱、撸柳絮;夜晚,她在如豆的油灯下纺花织布,为孩子缝衣、纳鞋、织毛衣。里里外外的操劳,让她的满头青丝变成了白发。
村里好心人劝姥姥再找个人家,别这么辛苦,姥姥却笑笑拒绝。在她心中,儿女就是希望,她不能放弃,更不能让丈夫和儿子的血白流。
后来,家庭成分划定,烈士认定工作开展,可二舅的烈士名分却迟迟未定。姥姥多次前往民政部门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缺乏确凿的证明档案资料。这让姥姥难以接受:二舅为国捐躯,公祭大会报纸上都有照片,怎会没证据?
为了给二舅正名,姥姥让我和表姐妹用架子车拉着她,四处奔走。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坚持去县、乡相关部门查证据、找证人。遇到个别领导故意闭门不见,她就用拐杖敲门,不达目的不罢休。
就这样,年复一年,姥姥的执着终于有了结果。她拿到了二舅的烈士证,还被特邀出席烈士家属代表座谈会。会后,姥姥来到二舅墓前,把大红花放在墓前,倾诉着多年的委屈与欣慰。那一刻,她卸下重负,尽情释放着情感。
姥姥还打算用政府发的抚恤金给二舅建个纪念亭,让他在九泉之下不再受苦。可惜,姥姥没能等到那一天。临终前,她把这个愿望嘱托给了子孙。
后来,子孙们遵循姥姥的遗愿,为二舅建起了 “烈士亭” 和纪念碑,这里也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舅的精神得以传承,姥姥的心愿达成,她若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了。姥姥一生坎坷,却坚强乐观,她的爱与执着,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