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市消协提醒消费者:

避免消费贷“贷”来负担

本报讯 (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付立志 刘红亮) 近年来,消费贷因审批快、用途灵活,成为不少消费者用来缓解资金压力的消费“助力”工具。4月11日,市消协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贷是助力消费的催化剂,但不是收入,消费者应理性规划,量力而行,以免给自己带来债务压力甚至掉入债务陷阱。

明确贷款用途,贷得“值”。要防范攀比消费风险。消费者在使用消费贷时,应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和资金用途,如医疗应急、教育进修、家电换新、房屋装修等刚性需求,避免用于奢侈品消费、赌博投机、偿还其他贷款等。要防范资金挪用风险。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规定,消费贷不可用于购买理财、股票、房产、偿还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投资、以贷还贷等用途,银行有资金流向监测模型,发现违规操作后就会被抽贷,消费者为了省小钱,最终可能导致资金流断裂,从而影响征信。要防范办假消费凭证“包通过”等涉刑风险。一些贷款中介宣称,现在上层叫停了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可办假消费凭证“包通过”,但此举明显涉嫌违法,情节严重或将构成犯罪。

评估还款能力,贷得“稳”。要严格控制负债,应保证月还款额≤月收入1/3,如月薪6000元,月供不超过2000元。总负债(含房贷、信用卡等)不超过月收入的6倍。要慎对“低息”营销,一些机构宣传的“年化3%”通常仅限优质客户,普通人实际利率可能达8%~15%。消费者贷款前应详细计算真实成本是否在自己还款能力之内,包括月供本息、手续费、违约金等。要警惕变相提高借款成本,王某在刷短视频时,发现一则宣称“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的借贷广告,点击链接下载某网络贷款APP后,借款成功。经仔细核对还款明细,才发现账单后另附有一张担保费用账单,实际借款成本远高预期,网络消费贷款平台通过暗含的担保合同变相提高了实际借款成本。

选择正规产品,贷得“安”。认准持牌机构。应优先选择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招联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等),警惕“黑中介”收取“包装费”“砍头息”,勿轻信“百分百放款”承诺。对比关键条款和利率。对比年化利率(APR)是核心,避免被“日息万五”等话术误导。消费者应对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谨防“钓鱼”平台。要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是否持牌,核实平台资质,不要点击短信或社交平台陌生链接。防范“AB贷”诈骗。要拒绝一切“帮助他人增信贷款”要求,警惕所谓“朋友担保”“信用互助”骗局;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警惕“会员费”“刷流水”陷阱。正规贷款不放款不收费,凡要求“预付会员费”“刷流水验资”均为诈骗。避免“以贷养贷”恶性循环。要尽量避免“多平台贷款”,已在多平台贷款的消费者建议列出所有债务清单,优先偿还高息贷款。

明确相关政策,贷得“明”。要了解国家支持消费贷政策、相关金融机构产品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要关注逾期还款风险,消费贷通常为短期贷款(1~3年),若收入不稳定易引发逾期;关注影响征信风险,频繁申请消费贷会导致征信查询记录过多,影响后续房贷审批;关注违约风险,重点关注提前还款违约金、利率调整规则、逾期罚息标准等内容,并保留完整协议副本,对“空白合同”要一律拒签。

优化备选方案,贷得“优”。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进行合理规划,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用款”方案,并考虑多个备选方案。可优先使用自有资金,合理规划储蓄,设立“消费备用金”;可选择“活用免息分期”,大额消费可选用信用卡免息期或商家0息分期(确认无隐藏费用);可寻求公益支持,如遇医疗、教育等紧急需求,可咨询政府补贴或公益援助项目。

市消协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如遇强制搭售、高利贷等违规行为,请保留证据并向银保监会(12378)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诉。

2025-04-15 市消协提醒消费者: 1 1 濮阳日报 c157908.html 1 避免消费贷“贷”来负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