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法治周刊

调解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记台前县人民法院夹河法庭刘震团队

刘震团队。

在豫鲁交界的黄河滩区,人们总能看到台前县人民法院夹河法庭庭长刘震带着卷宗走村入户的身影。这位90后法官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历经民事审判庭、执行局的淬炼,如今带着丁同豪、孙培硕这两名助手,在夹河法庭书写着“调解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的故事。

赡养纠纷里的温情调解

“大娘,您放心,今天咱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2024年初春,在台前县某养老院里,刘震握着八旬老人王某菊布满老茧的手轻声安抚。这位状告3个子女的原告不会想到,眼前的法官带着两名助手早已把调解现场搬到养老院的阳光房。

原来,王某菊住院做手术时,她的3个子女因医疗费分摊问题争执不下,最终,由其舅父垫付部分医疗费用才完成治疗。刘震团队接手该案后,并没有立即安排庭审,反而展开“反向家访”——先到养老院了解老人实际需求,再逐个走访子女家庭。在王某菊的大儿子家,他指着墙上的全家福:“您看这张照片,大娘笑得多开心。”精准出示的王某菊医疗明细则化解了她的子女对费用的质疑。

经过三轮调解,王某菊的3个子女达成协议:共同偿还舅父垫资,每月支付养老院费用,每周轮流探视母亲。签字时,王某菊的女儿突然哽咽:“多亏法官帮我们算清了亲情账。”

“调解工作要讲究三样东西——天理、国法、人情。”刘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要把法治德治拧成一股绳,既要当法律行家,更要懂百姓心思。”他坦言,每当看见当事人握手言和,所有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遗产分割中的破冰智慧

在张某忠叔侄的继承纠纷调解现场,刘震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关键信息:被继承人张某强留下8万元存款、老屋2间……他深知这类家事案件“判易调难”,特意请来该村党支部书记当“调解参谋”。

在张某忠与其叔叔张某红的继承纠纷中,被继承人张某强留下的8万元存款和老屋成了亲情裂痕的导火索。作为张某强的侄子,张某忠主张代位继承权,而实际掌管遗产的叔叔张某红寸步不让。

刘震翻开泛黄的户口簿,三兄弟的名字并排写着:张某强(已故)、张某红、张某忠之父(已故)。他注意到调解室里叔侄分坐在长桌两端,中间仿佛隔着“楚河汉界”。“你们都是老张家的血脉,真要为了几万块钱断了亲情?”当调解陷入僵局时,刘震突然指着屋檐下的燕子窝:“听老支书说,张某强老人生前最爱看燕子归巢。记得有年暴雨,你们三兄弟连夜给燕子窝搭雨棚……”这个细节让张某红握茶杯的手微微一颤。最终,在该村党支部书记见证下,双方达成协议:存款按法定继承分配,老屋由侄子修缮使用。签字时,张某忠突然哽咽:“其实我就是气不过叔叔这些年从没进过我家门。”

“如果把调解当作毫无原则的‘和稀泥’,那是对调解最大的误解。但是,一纸简单的判决结果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甚至因为不能实质化解矛盾而造成‘民转刑’甚至‘刑转命’。判决不是案件的终点,事了才是司法的追求。”刘震感慨道。

基层治理的司法答卷

翻开刘震的2024年工作台账,58.84%的调撤率和98.72%的服判息诉率格外醒目。这位用脚步丈量辖区内沟沟坎坎的年轻法官,总结出“五心调解法”:倾听要耐心、调查要细心、疏导要贴心、方案要公心、回访要暖心。他的巡回审判包里,除了法条汇编,还装着血压计、老花镜——都是为老年当事人准备的。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司法可以有温度。”刘震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民事速裁到法庭驻守,12年间,他办理的1000余件案件,没有一件引发信访案件。如今,他正着手编写《家事纠纷调解指南》,要把“枫桥经验”的台前实践转化为可复制的司法样本。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王博 孙立行 文/图

2025-04-30 ——记台前县人民法院夹河法庭刘震团队 1 1 濮阳日报 c158820.html 1 调解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