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课程需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积极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然而,当下部分语文课堂存在情境虚假、活动浮于表面的问题,难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让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实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挖掘教材创设真实情境,深化语言实践
课标多次强调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重要性。真实情境并非追求形式新奇,而是要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与表达的机会。现实课堂中,教师常创设如给大象制作档案、获取果园门票等情境,这些情境课中课后缺乏呼应,因缺乏连贯性与实效性,并非真正的真实情境。
真正的情境应基于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创设。以二年级上册《葡萄沟》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开头推荐该地,学生借助课文语言表达,实现语言建构与发展,有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创设“代作者写连续性观察日记情境,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积累规范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将传统文本解读转向语言积累运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契合课标要求。
设计梯度实践活动,提升语言运用品质
设计有梯度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以《花钟》教学为例,可设计“写”“说”两类活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词语灵活运用与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随后让学生改写未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如将“中午十二点,午时花开花了”改为“中午十二点,午时花伸着懒腰醒来了”,增强语言画面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小练笔,让学生仿写段落,进行写作训练。
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设置“揭秘时刻”,让学生当小主持人阐述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当学生回答不佳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互助改进。这种梯度设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使学生在练习中自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品质,学习过程更轻松高效。
开展小型活动,推动语文素养落地
设计适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实践活动应难度适中,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六年级上册《桥》为例,设计三个递进式小活动:为灾后重建的桥取名并说明理由;讨论投票选出最佳桥名;小组合作撰写不超50 字的新桥简介。这些短平快的任务,既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又能锻炼语言表达、概括与写作能力,助力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体会小说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设计精巧活动,彰显素养发展
语文学习活动需具备语文性、自主性与连贯性。以《西门豹治邺》教学为例,设计三项实践活动:以西门豹身份写50 字内禀报民情的奏折;以老百姓身份合作表演劝说邻居返乡的场景;以西门豹身份撰写百字动员演讲稿。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探究与表达,在“用语文做事”过程中,清晰展现语文素养发展。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开展识字写字、阅读鉴赏等多元教学活动。教师用心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能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让语文教学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