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引领下,在市、县两级政府统筹部署下,范县白衣阁镇以“城乡融合特色发展示范区”为总定位,立足项目集聚、农产提质、红旅赋能、康养增效“四位一体”产业格局,将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系统集成、协同发力,奋力走出强镇兴村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用实干实绩诠释新时代基层发展的“立体振兴图景”。
锚定“高质量发展争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产业升级建强根基。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园1个、畜禽养殖基地4个、果蔬种植基地1个、特色经济林基地2个。惠丰农林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成6万平方米的自动化玻璃日光温室,年销售红掌、蝴蝶兰、茱萸等花卉122万株,年产值达3000万元。远景种禽种鸡养殖项目实现智能化养殖,孵化车间年孵化鸡苗1亿只,育雏舍60天出青年鸡、存栏15万只,养殖舍存栏32万只;万山清牧业肉兔养殖规模扩大至3万只,牧良牧业奶牛存栏量突破600头,牧原农牧生猪存栏25万头,耕旭农业年产冷冻蔬菜4万吨,保鲜蔬菜5万吨,产品实现订单化销售。农业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发展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周家月饼、万家水饺、陈家醋、焦庄酒厂、司王庄手工挂面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是文旅融合赋能经济。深入挖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国家AAA级景区板桥古镇等相关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带动经济”为思路,创新发展非遗工坊、夜游经济等特色业态,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新格局。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宣传推广等举措,推动板桥古镇文艺演出高质量发展,形成常态化、品牌化的演出体系,让游客实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延长停留时间,带动夜间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周边道路、环境、餐饮、住宿、停车等配套服务,助力板桥古镇形成“演艺+消费”闭环,持续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二次消费率。
三是招商引资凸显成效。创新招商方式,从传统的“广撒网”式招商向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开展靶向招商,精准对接优质项目。针对重点招商项目成立专班,提供“一对一”全程代办服务,确保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各环节无缝衔接。今年以来,全镇通过招商引资新建项目4个、达成签约意向1个、正在洽谈2个,其中欧尚时代广场、宜客居家纺等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聚焦“高效能治理争先”,点燃改革创新主引擎
一是务实之举筑牢稳安基石。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安全稳定“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决策部署,以“防风险、除隐患、保平安”为目标,坚持“边排查、边宣传、边整改”原则,认真排查燃气安全,查严管消防安全,强化管控道路交通,精心筹备旅游景点,深入化解矛盾排查。目前,已完成对39个行政村12646户农村住户、758家镇驻地商户及经营性场所、2个社区24个小区的安全排查,发现问题317个,完成整改298个,正在整改19个;排查发现矛盾纠纷3起,已化解2起,正在化解1起。建立“整改—验收—回头看”机制,每月开展1次“隐患清零”行动,对问题隐患进行“回马枪”式复查,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机制创新激活基层细胞。坚持以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为主线,以“服务小切口解锁大民生”为目标,聚焦破解治理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探索推行“1+2+5+N”治理模式,即坚持基层党组织一个核心,建设龙盘、板桥2个志愿服务站,强化社区、小区、红色物业、社会组织、居民“五方联动”,创新高效能治理N项措施。通过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楼道长制”“居民议事厅”等极具特色的党建品牌体系,推动高效能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目前,全镇已建成党群服务中心41个,培育红色企业2家,组建志愿服务队41支,真正将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延伸到镇域每个角落。
三是服务下沉破解治理堵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聚焦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办理,建立“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机制,实行“首接负责、限时办结、跟踪回访”闭环管理。针对政策咨询、求助帮扶、权益维护等热点问题,组建专班分类处置,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同时,推动服务资源下沉,开展“政务服务进村居”活动,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站39个,配备代办员39名,实现高频事项“家门口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豫事办”APP应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聚力“高品质生活争先”,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一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一体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提标。2024年以来,白衣阁镇新修道路80公里,安装路灯220盏,新增绿化面积7000余平方米,升级改造闲置宅基地、边角地113处。投资2800万元,实施14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2个低洼地治理、16个村农村道路修建等民生项目。投资300万元,对涵盖卫生院、中心小学在内的镇驻地进行综合提升,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合一,全面推动镇、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二是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今年以来,举办“春风行动”4场次,力争年内新增城镇就业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0人。常态化开展全镇法治宣传教育,从源头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期,参与群众450余人次,更好满足镇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城南老年人养护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共设养老床位170张,构建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健身、影音、歌舞等多层次文体活动140余场,让全镇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生态惠民擦亮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打好生态治理攻坚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做强绿色经济。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巩固和把控源头管理,加大治脏、治乱、治差力度,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企业自查自纠,杜绝“散乱污”企业反弹。持续抓好“四水同治”,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全面推行“河长+”工作机制。今年以来,镇、村两级河长累计巡河1464人次。以范水、辛杨干渠、凌花店沟、总干排4条水系枢纽为节点,打造水利文化广场,深入挖掘范水、丹水等本土资源,拓展延伸文化旅游项目。全面推行“一提一改一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改造卫生厕所3210户,评选“最美庭院”156户,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确保全镇绿化覆盖率在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