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捧着《民法总论》的大一新生吴某走进教室时,指尖仍微微发颤——5个月前他突陷“售假百万”指控,而此刻,清丰县人民法院的判决终于为他卸下“黑锅”:一桩网店侵权案背后,竟牵出覆盖百名大学生的“被法人”灰色产业链。
大学生陷“被法人”售假案
2024年11月,某电器公司发现“淘宝”平台店铺“某某电器销售1店”擅用其驰名商标销售假冒灯具,销量达百万级。平台实名信息(身份证、手机号、账户)均指向吴某。经公证鉴定,涉案商品确为伪劣产品,原告遂以商标侵权索赔10万元。面对指控,连淘宝开店规则都不了解的吴某陷入了恐慌。
深度核查发现三重矛盾
法官徐永强团队收案后,通过初步查看“淘宝”平台披露的相应证据确认存在侵权行为,且身份证等信息均指向本案被告吴某。在与吴某交谈过程中,法官得知吴某一直在校学习,现在突然成为被告而不知所措。
法官仔细查阅卷宗发现,“淘宝”平台披露的证据显示该店铺经营地址为江苏省某市,吴某是否将身份证出借给亲戚或者其他人?案件是否另有隐情?吴某表示,自己并未出借过身份证,但他曾在某科技公司做过1天的兼职,登记过自己的身份及手机信息,前段时间也去某公安局报过案。
了解该情况后,法官立即前往某公安局刑侦支队调取相应报案记录及相应证据,发现吴某曾兼职过的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因泄露他人信息已被立案调查,该案受害者涉及上百名大学生。掌握情况后,法官与原告某电器公司沟通上述事实,吴某很有可能并不是实际侵权人。原告表示,该店铺销量较大,且起诉后仍在经营,目前撤诉很困难。
穿透式调查揭“案中案”
为尽快查清案件事实,经与原告协商,根据原告申请,法官当即向“支付宝”及“淘宝”平台出具律师调查令,进一步确认该店铺款项具体流向,发现该店铺经营者确实另有他人。
经法官团队调查,案件逐渐清晰:吴某身份信息曾在兼职中泄露给某科技公司,而该公司正因非法倒卖数百名学生信息被刑事立案;店铺登录IP与吴某在校轨迹零重合,资金流水亦显示实际控制人隐匿于江苏省某市。通过调取“支付宝”平台多层转账链路及刑侦数据,法官团队最终锁定侵权人并促成原告撤诉。
当撤诉裁定书送达宿舍时,吴某正在恶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或许这段“被告”奇遇,正是他法律生涯最生动的启蒙课。正如法官徐永强所说:“司法的最高境界,是让无辜者永远不必自证清白。”
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通讯员 韩丽敏 刘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