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生活

幸福生活从“齿”开始

—— 记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医师刘志勇

图为刘志勇在工作中。

早餐摊前,85岁的李长顺用新牙咬下的第一口油条,又酥又脆,有滋有味;婚礼现场,新娘王苋因门牙修复重展笑颜,晶莹的泪珠滑过梨涡;三尺讲台上,乡村教师张建华不再捂着嘴上课,比往常响亮许多的讲解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说起这前后的变化,他们会指向同一个人——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三院”)口腔种植科主任医师刘志勇。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却承载着人们最柔软的情感。从医26年来,刘志勇以2万余颗种植体为铆钉,在唇齿方寸间铆紧人间冷暖,让“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命”的叹息成为往事,让从容微笑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让一个个牙病患者从“齿”咀嚼幸福,吃嘛嘛香。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1998年夏天,26岁的刘志勇走出原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校门,走进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彼时,口腔科诊室只有几间平房,器械陈旧,人手不足,患者常因费用高昂或技术限制放弃治疗。一位缺了门牙的老汉攥着旱烟袋问他:“小刘大夫,能镶颗牙不?馍都啃不动了,活着没滋味。”这句话如重锤击心,刘志勇暗暗立誓,一定要让老百姓既能看得起病,又能看得好病。

刘志勇白天接诊,夜晚研读文献,凑着台灯誊抄种植牙技术步骤,希望能破解这道难题,为缺牙坏牙的患者种一口好牙。老同事不以为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种牙啊,那是高科技。咱这儿连电钻都没有,搞不成。”

一次去南乐县元村镇下乡义诊,接近年关,70岁的赵凤兰正在自家门前灌制香肠。看见市里的专家来了,她忙转身回屋,又一溜小跑过来,掏出布包里的碎牙,满怀期待地说:“先生,俺年年灌肠,亲戚邻居都说好吃,可俺三年没嚼过一根自家腌制的香肠了。恁行行好,帮俺把这牙安上去吧!”

老人家的一声“先生”,让年轻的医生羞愧难当;老人家三年没吃过一根自家腌制的香肠,更让年轻的医生百感交集。这一次经历,进一步坚定了刘志勇攻克难关的决心,一定要让赵凤兰大娘在这个年节吃到她亲手灌制的香肠。

回城后,刘志勇在老旧铸造机上反复试验,赶制金属基托义齿,直到确保万无一失。腊月二十六,刘志勇扛着医药箱再赴元村,在当地医生配合下,为老人安上了义齿。寒风中,赵凤兰终于吃到了自制的香肠,忍不住流下热泪,喜极而泣。

好学不倦 技艺精进

2003年,刘志勇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他又赴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进修种植牙核心技术。学习期间,刘志勇早起晚睡,每天跪在显微镜前十多个小时,额头抵着目镜记录血管走向,目不转睛。为熟练掌握义齿修复、根管治疗等技术,他磨破了两件白大褂、三副手套。学成归来,刘志勇将种植牙核心技术引入濮阳,填补了本地空白。一位曾辗转郑州、北京多地的患者感慨:“过去种颗牙像进京赶考,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咬住幸福。”

说起刘志勇的手艺,范县张庄镇的王守田老人更是赞不绝口。

王守田73岁,患牙病多年,妨碍进食不说,一发作起来,常常疼得浑身冒汗,坐卧不宁,恨不得满地打滚。老人家住黄河岸边,过去没少躲避洪涝灾害,但愈挫愈勇,从没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牙疼让这个倔强了一辈子的老人痛不欲生,真的不想活了。他来三院就诊的时候,刘志勇发现他牙槽骨重度萎缩,牙龈渗血,牙床松动,口腔里已满是病菌了。

让每一名患者少花费、少受罪,量身制订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是刘志勇的行医准则。经仔细检查老人的口腔环境,刘志勇为他进行了自体骨移植+即刻种植手术,取他自个儿的髋骨碎屑填牙床,当天给他种上了新牙。当上下牙床碰在一起,发出久违的“咔嗒”声,老人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唏嘘出声说:“太神奇了,觉着这就能嗑瓜子了!”

“当然能!”一旁的护士笑着打趣说,“不过也得悠着点儿。三五天后,多硬的骨头都能啃。”

从那以后,王守田老人成了刘志勇新技术的义务宣传者,逢人就说,凡亲戚朋友牙口不好,他都极力鼓励人家来找刘志勇看病。一传十,十传百,刘志勇技术与日精进的同时,名声也不胫而走,不仅在豫北地区越来越响亮,还传到黄河对岸,吸引来东明、阳谷等地的患者。

深情守护 不离不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刘志勇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控,义不容辞递交“请战书”。“越是特殊时期,”他说,“患者越需要我们。”

2020年除夕夜,紫外线灯在刘志勇的护目镜上投下冷蓝的光影。车祸导致颌骨粉碎的周小宇躺在轮椅上,因脑部受伤影响到智力,他疯狂踢打,咬碎的器械碎片划破了护士的手。他母亲气得不行,要拿扫把打他,刘志勇忙劝阻她说:“孩子够不幸了,我们多点耐心吧。”

刘志勇蹲在轮椅前,轻抚着孩子颤抖的手说:“咱玩个游戏好不好?”他定制防咬伤开口器,用玩具车引导患者张口,将种植手术分解成37次短时治疗。孩子不领情,一有机会就对抗治疗,冲着刘志勇吐唾沫,甚至破口大骂。治病救人变成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换个人恐怕早就放弃了,但刘志勇挺住了。奇迹出现在第128天,当周小宇一口咬掉大半拉苹果,苹果的芬芳和酸甜唤醒了味蕾和记忆,他“哇”的一声哭了,他的母亲也泪如雨下。此前曾有人断言,她这个孩子没指望了,只能终身鼻饲。

候诊区墙上,周小宇母亲写来的感谢信被阳光镀成金色:“孩子把咬下的苹果递给我时,我听见了命运的回响。”

也是在疫情期间,78岁的祝贵云因脑梗后遗症瘫痪在床,全口牙齿龋坏疼痛,滴水难进,打电话向刘志勇求救。老人家住六楼,刘志勇背着30多斤重的消毒箱和器械包爬上去。一进门,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老人发出痛苦的呻吟。检查发现,老人多颗牙齿已深度感染,必须拔除,但简陋的居家环境根本达不到无菌手术要求。

“先控制炎症,等条件允许了我们再拔牙。”接下来的两周,刘志勇每天下班后都会带着消毒设备上门,为老人冲洗、上药,缓解病痛。半个月后,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做好应急预案后,刘志勇决定在老人家中实施拔牙手术。他用紫外线灯对房间进行三次消毒,自制了简易无菌操作台,全程半蹲着完成操作。拔除最后一颗患牙后,已是深夜一点多了,他坐在床边观察创面渗血情况,直到确认安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疫情三年,这样的加班出诊、深夜回家,不顾个人安危治病救人,对他如家常便饭。

技术革新 行稳致远

技术革新永不停步。2023年秋,濮阳首台口腔种植机器人落户三院。

手术室内,机械臂如春蚕吐丝,在导航系统指引下精准植入种植体,误差仅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百分之一。这项高精尖技术不仅让237位疑难患者重获好牙,更让基层医生眼界大开,纷纷惊叹:原来种牙可以像“GPS导航”一样精准。

“要送医下乡,”刘志勇说,“让好技术带着露珠扎根。”

移动诊疗车让优质资源和技术惠及民生,刘志勇团队带着仿麦穗形态多孔种植体走进广大农村,沿黄河大堤播撒希望。这台设备的螺纹仿照麦芒弧度设计,孔隙率适配受黄河水质影响的骨密度,能根据滩区群众的骨质特点自动调整植入角度,有多高精尖,就有多接地气,既降低了治疗费用,又增强了种植成功率,已累计服务农村患者超8000人次。

在台前县打渔陈镇,菜农赵大强啃着黄瓜复诊的画面让人动容。“上午机器人种牙,”他乐呵呵地说,“下午就能啃瓜。刘大夫的高科技,给咱庄稼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气!”

作为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三院支部主委,刘志勇积极建言献策,像雕琢种植体般打磨提案。从机动三轮管理到医保与基层医疗互动,从三级医院建设到传染病防控,他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聚焦民生痛点,多次获市政协表彰。

作为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特聘讲师,刘志勇把课堂搬到手术室。在各县区基层医生参加的培训班上,刘志勇用核桃模拟颌骨,以筷子演示种植体角度,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种牙就像往核桃缝里栽树,得看缝的走向,得使巧的力道!角度偏1度,就像犁地歪了垄,苗长不直。”近5年,他累计培训基层医生47期共计2100多人次,不少学员回到乡镇卫生院后,首次开展了复杂牙根拔除术。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从油条的酥脆到香肠的咸香,从苹果的酸甜到黄瓜的清爽,刘志勇用26年时光,让无数人重新咬碎生活的苦涩,嚼出日子的香甜。26年来,刘志勇先后多次被评为濮阳市“最美医生”“医德标兵”,农工党河南省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发表论文10多篇,拥有专利3项,参与教材医学论著编撰2部。“我珍视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刘志勇说,“倍受鞭策和鼓舞。但我更喜欢看见牙痛患者重新绽放的笑容,那是我心头最珍贵的勋章!”

(文中部分患者为化名)

本报记者 刘文华 通讯员 管松丽 文/图

2025-05-22 —— 记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医师刘志勇 1 1 濮阳日报 c159795.html 1 幸福生活从“齿”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