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副刊

书册裂缝中的光

■ 姚志红

午后闲暇,我临窗而坐,拿起桌边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瞬间钻进文字里,看到不大的园子,碧绿菜畦,种满了菜蔬。清风徐来,各种绿裙摆翩翩起舞,就连伏在菜花上的黄蜂都快乐摇摆地起来。西边墙角移栽了几棵桑葚,总是惹得小鲁迅偷偷背着大人摘下品尝。东北角上有两棵皂荚树,这是夏蝉的家园。傍晚时分,听常妈妈讲述第一百零一遍的美女赤链蛇传说,伴着蝉语绵绵,悄然入梦。寥寥数语,书里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中穿梭,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便像一幅画卷一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纪录片《问径》第一集《陆羽的茶》中提到:“茶之笋者,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同样让我浮想联翩。早春三月,万里无云,茶园里,如笋的茶芽纷纷抽出了条,叶片如云朵般自由舒展,圆圆的露珠像个小娃娃趴卧在上边睡得安详。采茶少女手执茶篓,袅袅婷婷,手指上下翻动,茶叶便飘飘入篮,待到篓满香溢便翩然离去。余音杳杳,茶香袅袅,不过十数个字,一幅春日采茶图的美好画卷就跃然于我的眼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我最喜欢李清照《夏日绝句》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短短几字铿锵有力,映照出项羽的一生。垓下之战,虞姬剑冷,乌骓沉江,项羽独战八方。万千敌兵举刀高呼“杀项羽有赏”,却在他凛然目光中逡巡不前。临终前,他还把头颅许给同乡吕马童去邀功。宁折江东骨,不渡乌江舟,千年前,西楚霸王慷慨悲歌的历史画卷再次浮现。跨越千年的时光,文字激荡起英雄的回响,久久不息。

文字不仅能描绘柔美画卷,也能记录厚重历史。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那些承载着文明的龟甲兽骨上,刻满严整瘦劲的符号,这便是穿越三千年的甲骨文,骨片上方折的纹理间似乎还残留着那只手留下的温度。幽暗光线下,身着玄色衣裳的卜官,以刀为笔,在逼仄骨片上镌刻下神秘符号。纵横交错的笔画如同历史密码,将商王的吉凶、征伐的烽烟、四季的晴雨悉数定格,让殷商王朝的容颜透过龟甲裂纹清晰可见。三千年前的文明,就这样借由文字,完成了与我们的照面。

文字是永不锈蚀的钥匙,转动时总能打开一幅幅折叠的历史画卷,邀我们共览。那些沉睡在画中的星辰,便在我们的世界里重新闪耀。

2025-06-25 1 1 濮阳日报 c161319.html 1 书册裂缝中的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