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科建 文/图
位于示范区的滨湖湾商业街上,中药的草木清香与夜市烟火气奇妙交融。刚刚落幕的濮阳市2025年“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暨示范区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夜市,如同一个鲜活的样本,映射出濮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气象: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春风与自下而上的市民热情共同培育下,古老的中医药智慧正焕发出贴近民生的蓬勃生机。
政策“处方”:为传承创新注入强心剂
“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濮阳的落地生根,绝非孤立事件。它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擘画的清晰蓝图和持续加码的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地方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濮阳,这张政策“处方”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纳入健康濮阳建设的重要议程。这不仅仅体现在如中医药文化夜市这般惠及民生的活动策划上,更渗透于体系建设的层面:政策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真金白银的投入与制度机制的完善,为中医药沃土持续提供养分,为其走近百姓、服务百姓铺设了更宽广的道路。活动开幕式上的呼吁——“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正是对这一系统性工程共建共享的期盼。
市民“把脉”:健康理念转向催生内生需求
政策的暖流邂逅市民健康理念悄然转向的“东风”。中医药文化夜市上摩肩接踵的人群、科普讲座中频频点头的听众、义诊台前信任的目光……这些生动的细节,有力地诉说着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关注自身健康,并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中医药。
“从‘有病才治’到‘未病先防’,从依赖西药到注重中医调养,大家的健康观念确实在更新。”活动现场,一位资深中医专家感触颇深。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以及现代生活中亚健康状态的普遍性,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独特价值。尤其对于那些西医检查“无异常”却深感不适的慢性病患者或亚健康人群,中医药的调养优势日益凸显。同时,文化自信的回归,也让承载民族智慧的中医药在市民心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传承与发扬:在融入生活中扎根生长
政策支持搭建舞台,市民需求提供沃土,而中医药能否真正生生不息,关键在于传承与发扬的路径是否通畅。观察此次中医药文化夜市,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积极的探索:
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传承”:推拿、艾灸、针灸等特色体验,让“老手艺”不再遥不可及。市民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医魅力,传承便有了最直接的载体。中医大师展示药材炮制,专家坐诊传授养生知识,都是将千年中医智慧转化为当下可感可用的技能。
科普破壁,拉近认知距离:文化科普区、草药展示区,用通俗的语言、直观的标本,打破了中医理论的“神秘感”。让市民认识一味草药,理解一个“冬病夏治”的原理,就是在破除认知壁垒,为信任打下基础。
融入日常,服务生活:养生药茶、特色药膳品鉴,将中医药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简便易学的养生方法,让保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日用而不觉”的渗透,是中医药文化最扎实的传承方式。
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选择在热闹的商业街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让市民摆脱了中医药只存在诊所、药房的固有印象,把中医药文化主动融入市民的休闲生活场景,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健康理念,效果事半功倍。
记者手记
中医药在濮阳的升温,是政策导向、时代需求与文化自觉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药文化夜市灯火璀璨处,市民提着药茶融入街巷的身影,恰是这一融合最温暖的注脚。它启示我们: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持续护航,为发展清除障碍并赋能;更需要俯下身来,倾听百姓的健康需求,以更接地气、更富创意的方式,让古老智慧“活”在当下、“融”入生活。唯有如此,这棵民族智慧的参天大树,才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汲取更充足的养分,枝繁叶茂,更好地护佑万千百姓的健康福祉。政策、市民、传承者,如同三味相辅相成的药材,正共同煎煮着一剂推动濮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