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7月7日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说:“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我们坚持14年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践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生成与核心要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包含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民族存亡危机,四万万同胞筑起血肉长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战斗至最后一刻,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降敌寇,彰显了中华儿女“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
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战期间有超过350万将士血洒疆场,北平沦陷时辅仁大学师生坚持“不挂日本旗、不教日语课”,展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脊梁。
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保卫战,中国军民以简陋武器对抗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捍卫民族尊严。
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写下《论持久战》,延安窑洞的灯火照亮了抗战前途,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审视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抗战精神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一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精神基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解构抗战史实。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搞“抗战虚无论”“侵略有功论”,我们必须要用铁的事实回击他们,守护民族历史记忆。
二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们要从抗战中汲取智慧。华为公司遭遇技术封锁时,任正非以“上甘岭精神”激励员工自主创新,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的文明纽带。中国在抗战期间获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弘扬抗战中形成的国际合作精神。疫情期间中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延续了守望相助的文明基因。
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弘扬抗战精神,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一要深化研究阐释,构建话语体系。要建立抗战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挖掘地方抗战史实。如山东党校系统近年整理出2000余份鲁南抗战口述史料,为教学科研储备了大量素材。要开发“抗战精神与新时代斗争艺术”等专题课程,将历史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
二要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教育实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抗战历史场景,使学员不仅“感动一阵子”,更能“受益一辈子”。组织“重走抗战路”实践教学,在卢沟桥、太行山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要创作文艺精品,如国家话剧院打造《抗战中的文艺》,引发青年观众强烈共鸣。
三要融入发展实践,转化精神动能。要将抗战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如云南腾冲抗战纪念馆,带动当地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要激励科技创新,深入挖掘航天领域的“归零精神”等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的其他精神,推动创新创造。要培养斗争本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锤炼“敢于亮剑”的意志品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伟大抗战精神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位抗战老兵说:“当年的牺牲,为的就是今天年轻人能挺直腰杆做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孩子们说的那样:“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让我们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的“持久战”中赢得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