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法治周刊

清丰县人民法院六塔法庭

“放水养鱼”解困境 善意执行促双赢

本报讯 近日,清丰县人民法院六塔法庭以“放水养鱼”式调解,让陷入僵局的砖场土地纠纷破局重生——既兑付农户42万元“土地钱”,又保住9户创业者百万投资,更引来山东资本激活产能。

砖场租赁起纠纷。2010年,张某等9名合伙人依法取得审批手续,租赁曹某乙等20余户村民集体所有的53.04亩耕地用于经营砖场,合同约定租金按双季支付。受新冠疫情影响,砖场持续经营亏损。截至2023年3月,经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确认累计拖欠租金及利息共计42万元。在后续还款协议再次逾期履行的情况下,面对荒废的砖场设施,情绪激动的村民手持民事起诉书集体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官同志,如果再不收回土地,我们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了。”

现场勘验促调解。“一纸判决虽痛快,可村民拿不到钱,9户家庭更将血本无归。”承办法官赵瑞娜踩着砖渣第三次踏勘现场时,张某攥着账本的手都在抖:“这窑炉是我们9个家庭凑了百万元建的命根子啊!”赵瑞娜经审查发现,若径行判决不仅将导致原告租金债权难以实现,更会使被告丧失经营发展机会。在综合研判案情后,赵瑞娜确认唯有保障砖场持续运营方能实现原被告利益平衡。为此,她组织现场勘验核实砖场经营状况,分别约谈双方当事人,制订“放水养鱼”调解方案:说服原告给予宽限期,指导被告寻找商业合作伙伴、寻求客户开拓市场,建立分期还款监管机制。

砖场转机获新生。在立案第60天,赵瑞娜接到被执行人张某的紧急来电:山东某承包商已签约承包砖场,首年租金全额支付到位。当张某携现金履行调解协议时,村民代表曹某对照还款明细清点款项,原本剑拔弩张的调解室响起掌声。随着双方在新协议上完成签署,积压的起诉材料依法予以核销。

(韩丽敏 刘晓艳)

点评

这起看似普通的土地纠纷调解,实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生动实践。法官赵瑞娜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以“放水养鱼”的智慧平衡多方利益。既守住53亩耕地的民生底线,又保住9个家庭的创业火种,更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活沉睡资产。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此类涉农纠纷调解凸显三大启示:一是司法能动性,将审判台搬到田间地头,用现场勘验取代坐堂问案;二是利益共生观,建立产业导入的纠纷化解长效机制;三是治理协同性,通过个案调解推动形成“企业活—农民富—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当窑火重新燃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合同纠纷的化解,更是基层司法如何用法治温度焙烧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共赢之花。(全媒体记者 张洪中)

2025-08-14 清丰县人民法院六塔法庭 1 1 濮阳日报 c163080.html 1 “放水养鱼”解困境 善意执行促双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