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生活

扣篮十年 扣人心弦

8月9日,华灯初上,濮阳市体育场内热浪翻滚,拍手声、叫好声响成一片。

当终场哨声吹响,濮阳市第十届夏季篮球联赛圆满落幕。这场为期36天的篮球盛宴,共有74支队伍1184名运动员参赛,共计进行了183场比赛,累计吸引10万人观看。看台上,老球迷吕本山举起手机,镜头里记录着球员的汗水,也映着他十年间的观赛变迁。从早年踮脚扒着墙头看球,到如今坐在阶梯看台喝着可乐见证绝杀,吕本山感慨万端:“濮阳篮球联赛的10年,也是咱老百姓体育生活升级的10年。”

从水泥场地到专业场馆,从村头野球到国际外援加盟,濮阳市第十届夏季篮球联赛,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叙事。

竞技之光 巅峰对决

“我从没想过,”中场休息时,本土中锋李明喘着粗气说,“能在自家门口和美国职业球员对位。他跳得太高,但我不能退。因为这是我的主场。”

脸上还带着碰撞红痕的李明,在决赛中与美籍球员大卫正面对决18分钟,送出4次封盖。

大卫是职业球员,受濮阳企业邀请参赛。赛后他说:“濮阳的氛围太特别了,没一点NBA的商业感。每一记盖帽,都有上千人叫好;每一次失误,都有人喊‘再来’。这让我想起了高中打球的感觉。”

不只是外援,本届联赛堪称“民间全明星”:山东野球中锋刘以生一记背打暴扣引爆全场;全国“最强4号位”郭振兴用“欧洲步+后仰跳投”完成绝杀;前CBA球员张富垚推掉商业赛事专程助阵,一记底角三分让球迷热泪盈眶。

“我们不是职业队,”市篮球协会会长杨士锋说,“但我们有职业的态度。每一场球,都是为友谊而战,为家乡而战。”

篮球 濮阳人的“情感纽带”

在恒丰商圈,临时搭建的3V3球场被逛街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高中生李阳一记反手拉杆上篮,连奶茶店店员都探出窗口欢呼——这是濮阳“赛事三进”(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的日常图景。

“篮球+生活”的融合,源于全季赛事的精心布局:春季“奔跑吧·少年”点燃校园,2000余名师生以赛促练,教学相长;秋季豫北五市邀请赛会聚区域高手,大学生球员的加盟则更添青春活力;冬季精英挑战赛接续热度,寒流都“挤”不进赛场。全年超200天的赛事密度,让篮球成了濮阳人的“情感纽带”。

更可喜的是,“跟着赛事去旅行”渐成风尚。外省市球队、球迷赛后常留游龙都。“打完球看‘中华第一龙’,吃凉皮、壮馍,让人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一名北京球员说。

支撑这一切的,是遍布城乡的3654块篮球场——从社区半场到校园标准场,从乡镇灯光球场到景区景观球场,“15分钟运动圈”让篮球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以前想打球得跑五公里,”濮阳县庆祖镇村民徐爱军说,“现在出门3分钟就有场子,方便得很!”每天清晨,徐爱军都会去村头篮球场练习投篮,在球技大进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锻炼,天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市文广体旅局副局长郭亚辉告诉记者,濮阳的球场建设,从规划变为现实,星罗棋布,遍及城乡,构建起的运动圈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多一个球场,”她说,“就少一个赌场;多一个人打球,就少一个人打架;多看一会儿球赛,就少刷一会儿手机。篮球,点亮的可不只是赛场。”

数据印证着这种渗透:全市10万篮球人口中,既有清晨练球的老人,也有傍晚与父亲“过招”的孩童,更有周末组队参赛的干部群众。

一个球 改变一个少年

在华龙区一所中学的篮球场上,15岁的刘畅正反复练习交叉步变向。这个曾因内向寡言被称作“小闷葫芦”的男孩,如今已是校队主力后卫。

“上次在青少年组比赛,”他回忆,“只剩最后3秒,我一跃而起投进绝杀,全场都在喊我的名字。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行,比别人不差。”

刘畅的转变,是联赛滋养青少年的缩影。

刘畅的母亲王女士说,孩子曾因学业压力情绪低落,放学后总抱着手机。转机发生在去年秋天:一个篮球滚到刘畅脚边,场内有人喊:“同学,人不够,来打会儿呗?”

刘畅犹豫了一下,脱下外套,加入了。

“从那以后,”王女士语气轻快,“他天天嚷着去球场。体能好了,人也开朗了。会商量战术,会分析输赢,也懂得给对手鼓掌。这种成长,课本上没有。”

数据显示,参与青训的青少年中,83%的家长反馈孩子抗挫折能力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

十年淬炼 终成名片

政府搭台,协会唱戏,俱乐部跟进——濮阳篮球生态由此成型。

市篮协带领20余家俱乐部分工协作:青少年俱乐部启蒙人才,成年俱乐部输送队伍,老年俱乐部组织健身。每年超50场赛事,既给普通篮球爱好者提供平台,也吸引张富垚这样的专业选手参赛。

专业养分体现在细节:十年专项投入用于裁判培训、场地维护;从水泥地到电子记分牌,赛场硬件升级让刘以生感叹:“濮阳赛场条件,比很多职业热身赛还好。”

如今,濮阳篮球联赛已成为冀鲁豫晋的招牌赛事。本届联赛共有20支跨省球队报名,赛场成了区域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当跨省对决,看台上各省旗帜飘扬,方言混杂,呐喊滚烫。

当68岁的王建国带领夕阳红队登场,当吕本山说出“体育生活升级的10年”——

这已不只是篮球,而是城市的集体记忆。

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季军、省运会一等奖、万村千乡争霸赛亚军……奖牌是成果,但更珍贵的是沉淀下的拼搏、协作与永不言弃的精神。

“濮阳篮球的成功,”郭振兴说,“在于找到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平衡点。不仅强健体魄,而且凝聚人心,成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决赛结束后,72岁的赵德林又整理好了他的摄影器材。10年间,这名老球迷用坏3台设备,拍摄的比赛视频走红网络。“明年我还来,看濮阳篮球能火到啥程度。”他的期待,也是这座城市的期待。

本报记者 刘文华 通讯员 赵鑫

2025-08-14 1 1 濮阳日报 c163088.html 1 扣篮十年 扣人心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