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1日是第十六个全国“肢残人活动日”,主题是“自强、健康、同行”。
在中原大地的濮水之畔,氢能源公交车的无障碍踏板缓缓放下,载着肢残人士驶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杭州的康复中心,外骨骼机器人正帮助一名截瘫患者尝试站立,家人含泪记录下这“重生”的一刻;在社区“希望之家”的活动室里,医生正为几名长期卧床的肢残朋友讲解二便管理的科学方法……这些场景,共同让这个日子有了温度。
“8”像一对车轮,“11”像两根拐杖。日历上的这组数字,被十六年风雨磨得发亮。它提醒我们:无障碍不仅是坡道、电梯、语音播报,更是把“每个人享有健康”写进城市的日常。
今年“肢残人活动日”将体检、义诊、健康讲座等健康服务置于突出位置,用意鲜明——不仅要关注出行环境的无障碍建设,更要聚焦肢残群体健康指标的监测与管理。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层内涵,正在于确保每一个生命都能获得同等的健康关怀与保障,不让任何一个群体在健康权益的实现中掉队。
柔力球、八段锦、轮椅舞蹈……这些项目不只是锻炼。当科学康复照进现实,曾被定义为“受限”的身体也能在节拍里找回节奏。杭州的外骨骼、北京的智能假肢都在讲述同一件事:身体的边界可以被技术和意志突破,生命的光却从不设限。光从哪里来?从爱里来;爱不是怜悯,而是实打实的赋能。
真正的无障碍,终归要走到心里。踏板落下时那声轻微的“咔哒”,是城市在说“我等你”;拐杖点在道路上的“嗒嗒”声,是尊严在回答“我可以”。理解不是口号,而是蹲下来,看见对方的眼睛。
“同行”二字,重得压手。它要求残疾人昂起头,也要求城市伸出手——拆掉台阶,补上知识,递上公平。当康复课堂开进“云朵家园”,当义诊大巴驶入最后一条村路,“同行”才不再是形容词,而是正在进行时。
“8·11”早已不是日历上的一个普通日子,它是一把标尺,量的是我们心里爱的长宽高。等到哪天,健康与尊严不再是特殊话题,而成为空气一样的存在,所有车轮和拐杖都将失去重量——因为路已铺进每个人的心里。
有爱便无“碍”。
刘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