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破解小微经济“散、乱、弱”发展瓶颈,6月以来,清丰县城关镇以“规范促发展、服务提质效”为导向,创新推行“三抓三新”工作模式,推动夜市摊位、酒店流动餐车、跑腿配送三大新业态实现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升级”的转变。
抓规范、强基础,双轨管理夯实安全之基。该镇实行“专班巡逻+网格排查”双轨管理机制,组建工作队开展专项巡查,围绕南门好吃街、绿源菜市场等重点部位,集中整治占道堆物、餐厨垃圾随意倾倒等问题,同步核查食品原料来源、卫生标准等,日均规范摊点20余处、整改安全隐患12项。借助网格力量收集摊位水电接入、临时仓储等需求,以及与周边商户的用地纠纷、桌椅摆放越界等矛盾线索,并形成台账上报整改。推行“经营承诺制”,要求商户签订《规范经营保证书》,切实将安全生产、垃圾清理、噪声控制等主体责任落实到商户。
抓联动、拓渠道,优化服务畅通销售路径。该镇针对酒店餐饮“客源单一、市场缩水”痛点,构建“线上引流+线下联动”服务体系。一方面,支持高级酒店、餐饮门店经营流动餐车,发展“盒饭经济”,依托23个村(社区)微信群,积极推送镇域内酒店菜单、价格表;另一方面,针对酒店反映的配送难题,实施“党建+配送”模式,由村“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组建“暖夕配送队”,为独居老人、特殊人群提供免费代送服务;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定期收集群众需求,协调设置6处背街小巷为专用摊点,帮助酒店销售额提升30%。
抓硬件、破痛点,暖心配套挖掘消费潜力。为解决夜间消费“配送少、存放乱”问题,该镇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1个村室设置“夜间常亮代收点”,并配备应急充电插座和监控设备。代收点管理员由村“两委”成员或党员中心户兼任,不仅提供免费保管服务,还主动为外卖员提供热水和指路服务,让过去因怕超时、难定位而“能避则避”的夜间订单成了“愿意多跑两公里”的“暖心单”,切实打通乡村消费链条的关键一环,有效激发了本地餐饮、便利店等业态的夜间经营活力。
城关镇将持续完善“政府引导、商户主体、群众参与”的夜间经济生态圈,推动更多小生意做成大产业,让烟火气温暖百姓心。
(黄晨阳 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