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如今是荷风送香的水韵小园;曾经寂静无声的老宅院,现在传来清丰柳韵的戏曲悠扬;过去杂草丛生的街角,此刻跃动着村超少年的身影——时空的缝隙里,“口袋公园”正重塑乡村的基因图谱。
今年以来,清丰县马庄桥镇立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实际,以破解“闲置地块浪费、休闲空间不足、文化传承乏力”等问题为导向,将村级“口袋公园”建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通过生态筑基、文化铸魂、民生为本的融合路径,让昔日的闲置地变身“幸福园”,初步构建起“一村一园一特色、一步一景一乡愁”的乡村新图景。
以生态为脉 擦亮乡村底色
马庄桥镇坚持“自然肌理保护+乡土元素植入”理念,将“口袋公园”建设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绿色空间。
一是盘活闲置资源。结合村庄“洁美”“富美”“和美”三级达标创建目标,按照“荒坑变荷塘、空地成绿地、废宅建游园”的思路进行分类改造。对废弃坑塘,保留原有水体,种植水生植物,打造“水韵小园”;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清表平整,种植乡土苗木,建成“庭院式游园”;对撂荒边角地,进行微改造,铺设草坪,形成“街角绿岛”。目前,全镇13个村全部实现“洁美”达标,金魏村、南永固村、孙旧寨村、前庄村4个村实现“富美”达标,赵家村、永固集村2个村实现“和美”达标,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生态底色。
二是构建景观体系。以342国道为轴线,将沿线“口袋公园”与道路绿化串联,形成“乔灌草结合、花果叶相映”的立体景观带。同步建设林荫步道,连接各景观节点,构建集交通、休闲、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网络。
三是推行绿色管护。组建由村民组成的“乡土养护队”,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的生态管护模式。建立“草木档案”,对每株树木、每片花丛标注品种、习性和养护要点,由养护队员按季开展修剪、浇水、施肥等工作。目前,全镇“口袋公园”苗木存活率达98%。
以文化为脉 唤醒乡村记忆
马庄桥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口袋公园”作为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串联区域文化节点,让乡村记忆在景观中延续。
一是植入文化符号。在“口袋公园”设计中融入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设置“文化展示栏”,定期更新村史故事、名人传记等内容,让村民在休闲中了解家乡历史。在“农耕记忆园”开辟“老物件展览区”,征集犁耙、纺车、旧农具等30余件,通过实物展示,还原传统农耕生活场景,吸引众多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参观学习,让“口袋公园”成为“看得见的乡愁”。
二是活化文化场景。深入挖掘“千年顿丘古集会”文化底蕴,将“口袋公园”作为“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重要举办地,开展文化活动58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利用“口袋公园”空间举办“乡村文化节”,开展戏曲演唱等民俗活动12场。同时,串联屈原文化园、南园,将“口袋公园”作为文化寻踪路线的重要节点,丰富“全程文化寻踪”体验链。以“蘑菇点灯”农文旅项目为核心,创新推出“村戏”“村超”“村棋”“村集”等特色赛事,定期开展“菇灯喝彩·清拳扬威”清丰县村拳比赛、灯照“菇”乡·民俗成章清丰县民俗评比活动、“清丰柳韵”非遗戏曲展演、“周周有棋”暨发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二季“蘑力乡村·棋乐无穷”乡村甲级联赛、“豫见菇乡 戏飨清丰”首届戏曲擂台赛等活动,通过“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宣教”模式,不断扩大马庄桥镇特色资源的影响力。
三是培育文明新风。在“口袋公园”设置“善行义举榜”,宣传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先进事迹;建立“乡村议事亭”,村民可在此讨论村规民约、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开展“游园微宣讲”活动,邀请老党员、乡贤讲述红色故事、政策法规,让“口袋公园”成为思想引领的“新阵地”。目前,全镇已开展宣讲活动30余次,覆盖群众1500余人。
以民生为脉 提升乡村温度
马庄桥镇聚焦村民多样化需求,完善“口袋公园”服务功能,对接三产融合业态,让“小游园”承载“大民生”。
一是完善便民设施。结合村庄主次干道亮化净化工程,根据不同年龄段村民需求,科学配置健身器材、滑梯、乒乓球台等设施,开辟“运动角”。每个“口袋公园”均配备休憩座椅,安装太阳能路灯,与村庄亮化工程形成联动,保障村民活动安全。目前,全镇“口袋公园”共配备各类便民设施230余件,日均服务村民500余人次。
二是拓展服务场景。将“口袋公园”与村级服务、“农旅+菌业”模式相结合,打造“15分钟生活圈”:在“口袋公园”周边设置快递代收点、农资服务站,方便村民取件购物;与村卫生室合作,定期开展“健康义诊进游园”活动,为村民测量血压、提供健康咨询;联合学校,将“口袋公园”作为“户外课堂”,组织学生观察植物、写生绘画;与16座菌菇方仓研学活动对接,开展农耕文化与菌业知识结合的实践课程。目前,全镇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46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
三是激发参与热情。建立“游园共建会”制度,在永固集村等村的社区化改造宣传发动阶段,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口袋公园”规划讨论,由村民自主商议建设方案、管护办法;推行“认养制”,鼓励村民认养“口袋公园”树木、花丛,负责日常管护,增强“主人翁”意识。同时,将“口袋公园”纳入“蘑菇夜市”“花田居”民宿的配套休闲空间,通过“党建+村播”宣传“口袋公园”特色,吸引游客驻足,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让“口袋公园”成为串联“白天采菇赏花、夜间灯海露营”24小时体验链的重要节点。
从生态绿地到文化地标,从休闲空间到民生阵地,马庄桥镇的村级“口袋公园”正以“小而美”的姿态,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各领域,承载着乡村的生态之盼、文化之魂、民生之需,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全媒体记者 王献伟 通讯员 任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