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原名分别是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在1948年城市勘测中,工作人员依据巷子宽度将两个胡同分别命名为宽巷子和窄巷子,并沿用至今。
这里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商贾往来熙攘,游客摩肩接踵。随着人流,我们便来到了宽巷子巷口,巷口的话语令我驻足,赶忙掏出手机拍了下来:宽是逍遥生活的记忆,窄是心灵享受的回味。人生无进退,天地宽窄间;世界本无宽窄,宽窄全在心间。一宽一窄间,天地轮回,人生圆融。宽窄巷子,成都人的精神家园,不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方寸之间宽窄自如;宽窄是一种哲学发人深思。
是呀,宽和窄是心灵的感受,宽窄并非客观世界的界限,而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外界的“宽”与“窄”本身没有固定属性,关键在于人如何看待——心宽则天地宽,心窄则处处受限。所以,当我们深处逆境,处处受限之时,要沉淀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找一片净土,心安即归处。
“一宽一窄间,天地轮回,人生圆融”,揭示了人生中“宽”与“窄”的辩证关系。宽与窄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转化的,如同顺境与逆境、开阔与局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生体验,唯有接纳这种辩证性,才能实现人生的“圆融”。
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人的精神家园”,其意义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宽窄,指向一种从容自洽的生活态度。无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所以,让我们做一个豁达、包容、通透的人。因为人生的境界不在于外在空间的大小,而在于内心的格局与智慧,学会在宽窄之间自如切换,是一种通透的生活哲学。
读着宽巷子巷口的这段话,我不禁想起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那份“让”出的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谦让、包容的美德。与宽窄巷子“心宽则路宽”的哲思,跨越了时空与地域,在心灵深处交汇。
一为蜀地巷陌的生活体悟,一为皖乡邻里的处世智慧,看似不同的故事,却同是对“宽窄”最生动的诠释——所谓宽,从不是物理尺度的无限延展,而是人心之中那片能容风雨、能纳异见的天地;所谓窄,也从不是困厄的绝境,而是照见内心格局的镜子。
无论是成都的宽窄巷子之间藏着的圆融,还是桐城六尺巷里写就的礼让,终究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心之所向,宽处自有天地,窄处亦能开花。这份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包容与豁达,恰是穿越人生宽窄的底气,让我们在每一段旅程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与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