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202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立足新阶段,阔步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赋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更高要求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东方大国创造着强大的物质文明,同样也创造着引领时代的精神文明。
“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指示精神,高扬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之帆。
2025年7月,京西宾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
既要物质富足的“面子”,又要精神富有的“里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今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更要注重将文化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发挥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的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从“村超”“村BA”“村晚”改变乡村面貌,到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旅游、文创等消费浪潮,再到如火如荼的“文博热”“出游热”……“文化+”,正不断释放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效应。
实践证明,把文化作为一种复合性创新要素融入经济活动,能够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进一步认识文化的“助推器”作用,赋予经济发展更深厚的人文价值,必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考察时强调“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维系着家国纽带,寄托着美好情怀,传承千年的春节生动彰显着文化的力量,提示我们充分把握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化育功能。
当中国迈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添彩:顺应人民群众更高期待
舞蹈《殇》引发不屈不挠的共鸣、情境诗朗诵《这束光》点亮青春的朝气、情境戏剧《永远的番号》激起感动的泪水……(下转第四版)
新华社记者 徐壮 白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