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社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好日子笑着过”

9月17日傍晚,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社区正道文化广场热闹非凡——腰鼓队的鼓点铿锵有力,龙舞队的“长龙”盘旋翻腾,80余名居民正在排练节目。节目里唱的“村里的事群众说了算,好日子笑着过”,正是西街关社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写照。

西街关社区地处县城商贸中心,有2万余人常住人口,党员215名。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治理难题频发的社区,如今连续20年零上访、零重大刑事案件,社区治理经验2024年还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生动实践的鲜活样本。

“秘诀无他,就是把党建挺在前面,让群众攥紧治理‘金钥匙’。”社区党支部书记、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常更立一句话道破关键。这位从1980年任职至今的“老书记”,45年如一日带着村民蹚出了一条高效能治理路。

8月17日,省委书记刘宁到西街关社区调研基层党建工作,对社区基层治理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党建引领织密“民情网”

“魏大娘,您的养老金资格认证又该办了。”9月20日一大早,西街关社区第一网格兼职网格员邱安平就拿着民情日记本走街串巷。她负责的片区有32户居民,每户的情况都记在本子上,也装在了心里。魏大娘不会在手机上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每年一到认证时间,邱安平都及时上门帮忙。

西街关社区的治理,先从“党建+网格”扎牢根基。该社区被划分成6个居民网格和2个覆盖社区商铺、市场的专属网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墙上的三色治理图清晰显示:党员户在社区网格图上赋红色,亮身份带头干;本地居民赋黄色,大家定规矩促自治;租住户赋蓝色,签承诺书,用“道德积分”制度做引导。

像邱安平这样的网格员,社区共配备8名专职和75名兼职。“每周至少入户一次,高龄老人的健康、残疾人的生活、学生的补助,哪怕是邻里间的小摩擦,都得记清楚、帮解决。”邱安平翻着民情日记,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居民的需求:张大爷该做免费体检了,李大姐家的孩子申请大学生补助……

这样的“网格化”,源于社区党支部的铁规矩:每半月开一次“两委”会议,每月5日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活动必须戴党员徽章,学习笔记统一检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得让群众看到党员在哪、干了啥。”常更立常说,“当干部要有公心、办实事、能吃亏,群众才认可。”

“以前有事找干部得跑社区居委会,现在网格员上门问需求,就像自家孩子一样贴心。”魏大娘的感慨,道出了社区居民对网格治理的认可。

产业振兴撑起“钱袋子”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过得踏实。”居民万志英满脸笑意地说。

西街关社区的高效能治理,离不开集体经济的“硬支撑”。“产业没起来,治理就是空架子;集体有活钱,群众才愿意跟着干。”常更立的思路很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探索出“资源变股权、股权变资金、居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从全县首个农贸市场起步,陆续办起汽修厂、装修公司、服装市场等10余家企业,去年集体收入800万元。

“钱怎么花,群众说了算。”社区定下铁规矩:年收入10%帮助困难群众,20%改善居住环境,30%给村民分红,40%用于扩大再生产。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设了投资2500万元的养老服务中心、投资800余万元的标准化幼儿园,投资1500万元的创业园区也即将投用。

在西街关社区农贸市场,摊主李红也是“产业红利”的受益者。“以前摆摊到处躲城管,现在村里建了农贸市场,租金便宜,还帮我们办了营业执照。”李红说,“村里的钱花得明明白白,每月看报表,年底看总账,我们挣得放心,也愿意支持村里的事。”

“四治融合”催开“善治花”

“要不是‘五老调解队’,我和邻居的矛盾说不准就闹大了。”居民谷军说,去年他和邻居因宅基地边界起了争执,多亏调解队的王敬国上门,摆事实、讲法律,还帮着丈量土地,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西街关社区的治理“金钥匙”,正是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钱怎么花,群众来当家;事怎么办,群众说了算;工作干得行不行,群众评一评。”这是社区盘鼓队的唱词,也是社区治理的准则。

自治为本,群众当“主角”。社区定了居民公约:违法违纪的,取消福利待遇;40余人的党员义务巡逻队,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每天分3班巡逻;人民监督团按月监督村务财务。2013年城中村改造,村里开了10余场研判会,群众全程参与,最终零上访完成改造。“以前干部拍板,群众有意见;现在群众参与,事情好办多了。”监督团成员杨长增说。

法治为要,铺就“善治路”。社区聘请县知名律师当法律顾问,每月搞法律培训,村民出租房屋、做生意都先找律师问一句。“五老调解队”每天入户排查纠纷,去年化解矛盾30余起。“现在遇事不吵不闹,先找调解队,再找法律顾问,依法办事成了习惯。”村民赵利燕说。

德治为先,涵养“文明风”。红白理事会反对大操大办,每年“晒被子、给老人洗脚”成了固定活动,“文明家庭”“好婆婆”评选让邻里比着行善。社区的“棋盘街龙舞”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其组建了龙舟队、腰鼓队等20余个文艺团体,85%的妇女参与其中,龙舞表演还登上了2020年央视春晚。“以前闲了就打牌,现在跳秧歌、舞龙,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村民谷彦宗说。

智治赋能,提升“效率值”。68个智能摄像头连起社区监控平台,干部用手机就能远程对话;智慧信息平台上,社区情况、便民服务、积分统计随时可查。

社区第三网格网格长李占胜说:“智能平台让治理更精准,去年通过监控发现并消除了30余起安全隐患。”

文明之花结出“幸福果”

“现在社区有图书室、健身房、科普馆,过节有活动,生病有医保补贴,孩子上大学有奖励,现在的日子是笑着过、唱着过的。”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5岁的谢付祥正和伙伴们下棋。他每月能领到社区发放的面粉和水电补贴,免费体检、文娱活动从不间断。

西街关社区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硬功实活”,投资建成“新风大舞台”“护苗之家”等场所,培养了600余名文艺骨干,节目都取材于居民的生活。

“治理不是管群众,而是帮群众;不是干部说了算,而是群众齐参与。”常更立说,45年来,他始终记得“对得起党性、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良心”这句话。如今的西街关社区,集体资产超4亿元,连续3年分红逐年提高,“人人参与、成果共享”成了最鲜明的底色。

夜幕降临,正道文化广场上歌声嘹亮:“党旗飘在网格里,群众拧成一股绳。西街关社区好日子,民主路上向前行……”

本报记者 王庆红 宋仁志

2025-10-10 南乐县城关镇西街关社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1 1 濮阳日报 c165375.html 1 “好日子笑着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