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金秋的中国大地,硕果盈枝。
“十四五”收官在即,在前四年5.5%的平均增速基础上,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
成绩,世界瞩目:在这么大体量的基础上,在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共识,愈加深刻: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翻山越岭、克难前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
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时间在量变的积累中孕育质变。
行进在新时代航程上,以科学理论为炬,以发展实践为帆,中国共产党领导14亿多人民共同执笔的奋斗史诗,正成章于星海、运笔于山河,铺展开充满信心和希冀的瑰丽画卷。
(一)
巍巍太行山,风光无限好。
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访企业、听汇报,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用好多元发展条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山西的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砥砺前进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三晋大地,对一省的发展把脉,映射出对全局的深刻把握——
2017年,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2020年,要求“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2年,提出“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个个标志性节点,一次次关键引航,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领时代之变。
思想是历史的航标,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当中国经济航船驶入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如何于风起潮涌中“看得见桅杆尖头”?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大进程中,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
壮阔新征途,需要坚强的领航者。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定调:“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潮头掌舵,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科学理论的指引至为重要。
这是秉要执本、拨云见日的深邃眼光: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创造性提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阐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根本立场。
这是洞察大势、深谋远虑的高超智慧:
在宏阔的时空坐标上把准时与势、统筹稳与进,创造性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校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原则和鲜明主题。
这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的崭新作答:
强调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语境和思维,创造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成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岁月的长河静水深流,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真理的力量。
翻开《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学细悟一段段极具前瞻性的阐述,一个个富有预见性的判断,令人更加感佩领袖的远见卓识、思想的科学正确,更加深切感悟其中鲜明的时代特质。
向“美”而行——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发展更“美”、更可持续。从总量之“美”到结构之“美”,从生态之“美”到生活之“美”,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笃“实”夯基——将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作为强健经济的筋骨,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实实在在的劳动创造价值,为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求“效”有为——以政府和市场关系重塑为关键深化改革开放,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与国情世情契合、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
以“协”善治——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步履坚实,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路径明晰,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具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共”富“共”赢——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迈出新步伐,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画卷稳步绘就,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成果加快拓展。
一路行来,先进的思想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与崭新的实践相互激荡。
面对经济增速换挡向何处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主动为之:“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逐渐消除一些人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从思想上彻底解决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更从实践上提供了未来发展“怎么办”的行动指南。
面对疫情冲击下“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形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