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丹 通讯员 董甫敬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五年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以“开路先锋”的姿态,全力书写“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新篇。一批重大交通工程落地开花,综合交通网络加速织就,交通枢纽能级持续跃升。如今的濮阳,交通骨架愈发坚实,城市血脉更加畅通,为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筑牢了坚实根基。
枢纽能级大跃升,筑牢区域发展硬支撑
2023年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标志着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取得重大突破。这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大动脉,在濮阳境内设有濮阳东站、南乐站两个站点。从济南西至郑州东站,最快仅需1小时43分钟,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的时空距离大幅压缩。
济郑高铁的开通,仅是我市交通枢纽能级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至“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349.1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为8.33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超全省平均水平。“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濮阳至卫辉、濮阳至阳新、濮阳至聊城三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阳新高速黄河特大桥成为连接豫鲁两省的重要纽带。全市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866公里,“九横七纵”干线路网不断完善,G106、G342等重点国道、省道实现全域提升,我市干线公路路况指数、优良路率位居全省前列。S304濮阳白堽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打破了豫鲁省际干线公路通行瓶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今,驱车行驶在濮阳的公路上,一幅现代化交通画卷正徐徐展开。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公交服务更普惠,彰显交通为民本色
“以前每天得早起半小时送孩子,校门口还堵得严严实实,现在孩子坐定制公交直达学校,我也能多睡会儿了!”家住清丰县马庄桥镇的王女士道出了众多学生家长的心声。今年9月,市众意公交公司正式开通8条连接油田二高、华龙区高中的学生定制公交专线,全市学生定制公交专线达到73条。定制公交采用“小区直达学校”的点对点运营模式,学生通勤时间平均缩短15至20分钟,彻底解决了“换乘绕路”问题,让学生的上学路更加高效、顺畅。
“十四五”期间,我市成功跻身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工程”城市行列,公交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公交车辆新能源比率达100%,52条常规公交线路纵横交错,388公里的公交线网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超过98%。最让群众称赞的是,2024年5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取消60岁以上老年人公交卡年审流程,实现长期有效免费乘车。“现在坐公交车,刷卡‘嘀’一声就行,再也不用每年跑去年审了,真是太方便了!”70岁的王大爷高兴地说。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成果斐然。市中心城区与濮阳县、清丰县、工业园区实现公交同城,台前县、范县、清丰县城乡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新增65个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行政村,开通濮阳东站至西辛庄定制公交线路,覆盖65个行政村,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了便捷的出行服务。
农村公路再提质,畅通乡村振兴微循环
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串起千家万户,也连通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十四五”期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321公里,总里程达6644公里,形成了密度适宜、技术等级结构合理、覆盖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
农村公路管养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全国农村公路“路长制”试点地市,濮阳市建成中心养护站8个、乡镇养护站58个、村级养护室350个,逐步打造出“建养并重、规范化、精细化、全覆盖”的农村公路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我市被列入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全市五县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了全域创建目标。
“路修好后,客商直接开车到地头收购,我们的农产品再也不愁卖了。”范县的一位种植大户说道。随着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一辆辆农村客运车辆搭人载物穿梭于乡镇、村组之间,为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全市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整合县、乡、村三级交通、物流、电子商务、邮政等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快递企业和运输企业融合发展,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5条,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2381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82.3%。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基本建成,行政村实现快递服务全覆盖,农村公路已经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智慧绿色齐赋能,助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建设,让出行愈发便捷。龙都行一键出行平台以公共交通为核心,提供出租车、班线客运、旅游包车、高铁航空联乘等一站式出行服务。“现在用手机叫车,车到楼下再出门,再也不用在路边苦等了。”上班族小刘说道。
近年来,我市建设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中心,整合公交、出租、客货运输企业数据,为交通运输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于客货运输、汽车维修、驾培等1126家企业,实现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公安多部门协同监管,推动行业监管数字化转型。客运枢纽站加快数字化转型,启动“四站合一”改革,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联网售票,建成“一站多点”网络,在社区、医院、商圈布设22个智能停靠点,市民步行10分钟即可乘车,日均惠及3000人次。
我市拓展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场景,建成河南省第一座集加氢、充电、加油、加气于一体的综合加能站,具备35MPa和70MPa加氢能力,能够为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重型卡车等各类车型提供服务。站内有国内最先进的华为液冷超充设施,1秒钟充电1公里,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满电出发。濮阳东站公交综合站建成“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打造零碳场站,市城区建设公交充电桩264个、充电车位578个,年充电量超过2200万千瓦时。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