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时事

(上接第一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高水平开放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系列重要指引、重要部署,让全国上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越发深刻,以中国自身发展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行动越发坚定有力。

真理从来不会画上句号,科学的理论不断开辟通往真理的通途。

2024年12月,北京京西宾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此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深入讨论、共鸣强烈,全党上下的最大共识进一步凝聚:“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总结经验启示,关于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实践向前,理论创新的源泉涌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持续绽放时代价值、展现实践意义,推动中国经济育先机、开新局。

在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非凡历程中,全党全国人民更加坚信: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信心之基、动力之源。

(二)

黄河上游,甘肃兰州。滚滚大河奔腾而过,壮美而磅礴。

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擘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黄河蝶变。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场有关这一区域战略的座谈会,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九场有关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

适应新形势,落子成新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九场座谈会瞄向同一主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顶层设计,联动东西南北的大棋局纵横铺展。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新时代的日历一页页翻开,一条主线愈加鲜明:构建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工作体系,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中央财经委员会——2018年4月2日,一个新的重要机构进入公众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这一委员会的主任。

当天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直面经济难点热点,研究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并审议通过《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

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创新制度安排,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已有基础上,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机构,更好发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不断深化的机构改革,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切实加强。

“四梁八柱”构架清晰,格局体系摆布分明。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谋定发展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决策重大经济事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作出年度部署;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有机衔接,着眼重点领域深化细化;全国两会明确时间表、施工图,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部署落细落实。

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一个个议题涵盖方方面面,一项项部署及时有效有力,党对经济工作的谋划日益完善,方针政策更加完整,发力重点更加明晰。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之行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予以细致指导。

登高观澜,又见微知著。总书记敏锐注意到,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方共识和行动,但各地在向“新”而行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年4月,重庆;5月,山东;10月,福建、安徽;2025年1月,辽宁……密集的考察调研中,从“不能光盯着‘新三样’”,到“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再到“切不可把传统产业一概视为‘低端产业’、‘落后产业’一退了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方法。

致广大而尽精微。坚实步履中,是对高质量发展的细思深谋。

心系一江碧水,多次赴长江沿线考察,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推动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重要会议上的系统部署,考察调研中的具体指导,重要指示批示中的明确指引,各种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整套严密高效的工作体系,总书记和党中央更加准确地定位中国经济所处的时代坐标,更加深切地体察中国经济肌体的脉动,更加精准地调校中国经济航船的前进路线。

2025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法治供给。

以制度促善治。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实现从政策促进向制度保障的跨越,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必有之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着力促消费、稳投资……一个个重要文件出台,加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一单尽列、非禁即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和高能级孵化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持续转化为长效制度机制。

风雨洗礼,实践是最有力的印证。

稳就业、强产业,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新时代中国经济“难”与“成”的对照,正是党中央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集中写照。

“中国经济韧性的核心在于精密的治理架构。”外媒发文称,中国将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实施稳健措施培育新增长点,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三)

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抓落实问题。”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望向在场的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抓落实”掷地有声。

“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雷厉风行抓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敢作善为抓落实”,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新时代以来召开的70多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落实”一词贯穿始终,公开报道中出现300多次;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纵览党的二十大报告,“贯彻”出现20余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60条中的最后一条,突出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把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举措,才能化目标为行动,把蓝图变现实。

2020年4月,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的照片,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密码。

那是陕西平利县一处茶园,春雨初歇。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泥泞小路,向正在劳作的茶农走来。总书记身旁,是省、市、县、村级书记。

“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在习近平总书记示范引领下,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尽锐出征,8年时间,近1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以身垂范,不言而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一把手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

亲自挂帅掌舵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引领中国经济在闯关破障中前行;

亲自研究部署高水平对外开放,22个自贸试验区覆盖东西南北中,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展至47个国家;

亲自统筹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亲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开展数千个合作项目,拉动上万亿美元投资;

…………

如头雁领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以苦干实干的姿态,将经济工作的宏伟蓝图,一笔一画镌刻成神州大地的生动实景。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1990年,习近平同志曾写过《滴水穿石的启示》;2006年,又写下《抓落实如敲钉子》。

认准的事情,便锲而不舍“钉”到最后,不成功决不罢休,这是总书记抓工作的定力、韧劲和方法。

以“挺进深水区”的决心,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咬定青山”的执着,在蓝天碧水间绘就生态文明画卷;以“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担当,久久为功推进共同富裕……

锲而不舍抓好落实的背后,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为政之道,更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恒力。

“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以大历史观把握规律大势,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哲学里,有时不我待的紧迫,也有时间在我的笃定。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发展道路上,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智慧和力量。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2020年9月,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扶贫干部、农民工、快递小哥、网店店主……来自各方面的基层干部群众代表齐聚一堂,10名代表先后发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今年上半年,“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311.3万条。

“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多地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浙江“最多跑一次”、天津“一枚印章管审批”等地方经验推广全国……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推动一次又一次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历史从不记录虚声,只铭刻足迹。

眺望通往强国复兴伟业的前路,惊涛骇浪不减,险滩激流尤甚,但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亿万人民齐心奋进,中国经济航船沿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向前,再向前!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2025-10-15 1 1 濮阳日报 c165588.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