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新闻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源于对大地的沉浸体验与感知,更源于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相连。2020年,中宣部组织“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行动,濮阳市16个村庄入选“万村”行列。我前往这些村庄蹲点采访,深入基层挖掘新闻素材。
深入大地
奠定新闻梯子的根基
在范县千安社区,我借住在滩区老村库房里。那些天阴雨连绵,往返社区与老村的土路泥泞不堪,每天都弄得一腿泥一身土。没有洗脚盆,我只能用废弃纸箱套塑料袋来洗脚,稍不留意塑料袋就会被踩漏。但正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见证了黄河儿女复垦老村、返乡创业、建设新家园的精神风貌,也深刻理解了搬迁群众对老村的眷恋——他们会在老村遗址抓把黄土揣进兜里。基于这些经历,我创作了《迁安 千安》《春到千安》《在凤凰岭听涛》系列报道,其中《黄河岸边的老村新家》发表于202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展现了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幸福生活。
清丰县沙格寨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支前先进村,到了和平年代却沦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展现这些变化,我在沙格寨村居住了半个多月,与百余名干部群众深入交流,结下深厚友谊。在采访中,我挖掘到游子周宪章打工归来在家门口迷路、周志轩和老伴学会用智能手机点外卖等细节。这些细节反映出村庄的巨大变迁,我据此创作了1.6万字的报告文学《沙格寨的红呀沙格寨的绿》。之后,这篇文章经时任濮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少军和时任编辑部主任周源二次采访、润色加工,改成通讯《沙格寨趣事儿》,并荣获第38届河南新闻奖一等奖。
在范县韩徐庄村,我跟踪采访了程香菊、史翠敏、胡翠华三位留守妇女承包120亩荒地的过程。她们凌晨五点就下田劳作,在莲田间摸索“稻藕共生”技术,手掌磨出的血泡结痂又磨破。这些细节被我凝练成报告文学《新爱莲说》中三位大嫂“挥镰斩棘”的拓荒者形象,展现了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女性力量与担当。我通过建立“生存时间(农耕节奏)—空间改造(荒滩变荷塘)—身体记忆(血泡与笑容)”的认知坐标,将乡村振兴政策具象为普通人的奋斗史诗。
攀爬细节
搭建新闻梯子的阶梯
讲好中国故事,细节至关重要。在《沙格寨趣事儿》中,沙格寨村游子迷路和老人点外卖等细节,实现了从个体经验到时代隐喻的跨越。游子的空间迷失,象征着贫困村向美丽乡村的巨大转变;老人熟练点外卖,则体现了数字技术对乡村生活的渗透,标志着村民生活方式从传统迈向现代。这些细节并置,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使新闻报道能够以小见大,充满田野考察的真实质感。
济郑高铁濮阳段通车是全市人民生活中的大事。濮阳东站建设初期,涉房涉地群众为支持工程建设做出巨大牺牲,他们拆掉家园、迁走祖坟、砍掉庄稼,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一步一回头。通车前夕,我与拆迁户宗玉贞(小名“大驴”)结成忘年交,见证了他从跳上挖掘机护老屋到主动配合拆迁的心路转折。他之所以叫“大驴”,源于冀鲁豫民间有“贱名好养活”的习俗。作为家中独子,父母为护其平安特意取了这个小名。党工委书记的劝解直击人心:“大驴兄,想想爹娘当初为啥给你起这个昵称,还不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宝贝疙瘩!要是老人家泉下有知、在天有灵,看你今天这样拿命当儿戏,要死要活,他们怎么能安息,又怎么能瞑目?”离世的老人不在九泉,也不在天堂,永远在儿女内心最温软的地方。这一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对话,成为《那难舍的家园,那梦想的高铁……》的情感枢纽,展现了个体利益与时代进程的碰撞融合。后来,这篇作品获得第40届河南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4月2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小寨村歌唱起来》,是我在经开区小寨村蹲点采写的报道。在小寨村,每天清晨村民伴着村歌旋律健身、劳作,外出务工者张传信、张修攀受村歌感召返乡创业。从清晨大喇叭的村歌响起,到夜间广场舞的节奏,再到返乡创业者将村歌设为手机铃声,这些细节构建起“音乐节奏(劳作旋律)—空间生产(蔬菜大棚)—情感动员(游子归来)—社会效益(凝聚人心)”的意义链条。村歌不仅是乡愁的寄托,更是凝聚人心、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这篇报道也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实现了从文化现象到治理范式的升华。
《新爱莲说》中,老支书韩保领在修路时将六座年代不详的老坟迁往自家土地的细节令人动容。通过“祖坟—病痛—和解”的叙事线索,完成了传统伦理与现代治理的符号转换。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重塑了基层干部的精神形象;“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的巧妙运用,实现了古典诗意的当代诠释。这表明新闻报道不应只是客观记录事件,更应深入洞察人性、情感与时代发展。
触摸云端
成就新闻梯子的价值
如果说新闻梯子的横梁是细节锻造的钢架,那么,云端的价值就是凝聚新闻理想的灯塔。《小寨村歌唱起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其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报道将村歌现象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深入剖析了村歌在凝聚人心、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村歌歌词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以及音频、视频的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后来,这篇作品入选公职人员招考考题,意味着其内容已超越新闻报道本身,成为基层治理案例库的典型样本。这种主题的升华和知识价值的拓展,为报业生产深度内容提供了借鉴,助力新闻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数字时代,媒体融合为新闻传播带来新机遇。《沙格寨趣事儿》通过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转发,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引发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共鸣。报业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打破传统报纸传播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新闻影响力和生命力。
获得202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的《向未来》,是我和同事在范县东张村蹲点采访的成果。东张村位于黄河与金堤河之间,曾是法定滞洪区,饱受水患,一穷二白。但新时代以来,东张村村民接力奋斗,不仅关注农事,还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如今,东张村已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全国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文章在《濮阳日报》整版推出后,报社全媒体推送,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产生了积极反响。报社还配发评论,跟踪报道反响,并派出新媒体团队制作精美视频。东张村的演变,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提供了借鉴,也因此成为网红打卡地,文中提到的星空房一房难求。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对时代逻辑的结构化呈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的融合实践,释放多重价值。
持续攀登
书写行业新传奇
从范县千安社区的黄河滩区变迁,到沙格寨村的脱贫蜕变;从韩徐庄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到济郑高铁建设的人文故事,我们始终致力于架起从大地到云端的新闻梯子。这架梯子的每一级,都凝聚着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努力、捕捉细节的敏锐,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执着追求。
新闻梯子的高度,取决于扎根大地的深度;云端传播的广度,源自细节淬炼的温度。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变化,“内容为王”的本质未变。深度蹲点、细节挖掘、价值提炼,仍是新闻超越海量信息的核心竞争力。在报业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时代浪潮中,新闻工作者既要做大地的行走者,也要做云端的瞭望者,自觉肩负起记录时代、书写历史的重任。我们将持续践行“四力”,进一步增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职业敏感,不断探索创新,架牢架稳从大地到云端的新闻梯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书写新的史诗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