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前沿

□市油田三高 张宏旭

学校必须让学生做的三件事

开学伊始,学生们又回到了自己熟悉而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学期新的学习生活。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呢?我认为有三件事学生需要做。

让学生去经历

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没有经历,就没有成长。让学生去经历是学生成长的根本途径。现在的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学校期间,他们除了听讲就是训练,双休日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其他方面的经历被不断地压缩,甚至出现了空白。有些学生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干,家长只要求学生学习,其他事情家长全部包办。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学生是否成才,与人生经历的关系更加密切,学校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经历。例如:让学生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做志愿者,帮助别人,学生体会到助人的快乐的同时,也会认识到只有学会本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每一次成功的经历都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每一次失败的经历都会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当然,失败的经历既可以激励学生的斗志,也可以使学生陷入痛苦苦闷之中,这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去阅读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的一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通常都是从海量阅读开始的。例如,爱迪生在发明创造之前,在火车上阅读了一千多本书籍,在工作中读过的书在万本以上。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靠规范的力量。学校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天阅读一小时,应该成为能够落实的刚性要求。每天阅读一个小时,两周就能阅读一至两本书,一年下来就能阅读三十至五十本书。二要靠兴趣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事不用强制,自然就形成了习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不强求千篇一律的阅读,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学生会乐此不疲。三要靠引导的力量。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成泛滥之势,各种书籍更是数不胜数,格调低下的作品也有很多,教师应引导学生避免阅读不良读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阅读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称的书籍。学生能读经典当然是好的,但对于初读者来说,通俗的读物更适合他们阅读。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自然会接触经典、阅读经典、喜欢经典。学生从通俗的作品开始,慢慢地接触经典书籍,通常效果更好。

让学生去思考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思考,才能消化所学知识,成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在功利主义驱动下,学生为了考高分,习惯于死记硬背,习惯于被动思考。主动思考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的一种素质。学校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养成遇事爱思考、学习中善于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说,提问可以引发思考,教师经常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他们通过推理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社会、学校、班级发生了有影响的事件时,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的根源,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判断并与同学教师相互交流。

我思故我在。思考必须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规则,否则思考就变成了胡思乱想。教师要告诉学生,每个学生都不能逃避思考,只有主动面对、主动思考、独立思考,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

2018-09-03 □市油田三高 张宏旭 1 1 濮阳日报 c21192.html 1 学校必须让学生做的三件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