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水秀国际大剧院上演儿童剧《阿拉丁神灯》,我趁着票价做活动,早早地买了两张票。恰巧是最好的区域最优的位置,所以我特别期待开演的那一天。
记得当天开演前半小时,我和两个孩子如约而至。到了进场处,我才得知三岁的女儿也需要买票。我临时补了票,只是位置比较偏僻。十二岁的儿子主动提出要坐在那里,所以我们进场后找到对应的位置就坐下了。我的位置视觉角度非常棒。我扭头看了看儿子,发现他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对父子,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把视角好的座位与他们交换,这样我就能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了。在征得这对父子同意后,我和女儿终于坐在了儿子旁边。可是,儿子一脸的不高兴。我知道他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想再让我为他担心,另一方面是埋怨我把好位置换了,坐在了偏僻的座位上。我很真诚地看着儿子的眼睛对他说:“妈妈之所以换座位,是因为我觉得只要咱们在一起比坐在哪里更重要。”儿子似乎有所悟,嘴里虽没有说什么,但是从接下来为妹妹买零食、与我小声地讨论剧情等举动中,我知道儿子已经认可了妈妈的做法。
还记得有一次,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孩子舅妈约我们一起去摘草莓。我想到前段时间才和朋友去过一次,于是就和儿子商量兵分两路,他和舅妈去摘草莓,而我带女儿去周边游玩。儿子却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不是说过只要我们在一起比去哪里更重要吗?”因此,我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决定和大家一起去摘草莓。